本文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将来”。近年来,博物馆正正在积极适应变化,用可亲可近的吸收力替代“高冷范儿”,让逛展融入百姓一样平常。据统计,目前,中国备案的博物馆有将近7000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拜望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博物馆。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铜萌兽话西周
素有“青铜器之乡”佳誉的陕西宝鸡,有着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定名的青铜文明专题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里馆藏文物48万多件,“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涌现正在镇馆之宝何尊之上的铭文中。除庄严庄严的青铜礼器和青铜火器之外,这里另有很多生动活泼、寓意丰富的动物形青铜器。这件3000年前憨态可掬的西周象尊,被称为青铜器中的“萌系担当”,不仅四肢健壮、鼻子高扬,身上的凤鸟纹优雅灵动,它的功能是古时间的盛酒器。
正在这里,象尊并不孑立。从天上的飞鸟到地上的走兽,再到水里的游鱼,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的“动物派对”,是西周人观察天然的眼睛,也蕴含着他们理解世界的暗码。
秦皇岛玻璃博物馆:见证中国玻璃崛起
位于河北秦皇岛的玻璃博物馆不仅让人领略玻璃之美,也了解了中国玻璃历史文明的开端、演变和发展。这里是全国第一家国有展现玻璃历史文明和科技的综合类博物馆,已经有百年历史。
博物馆里不仅展现了早期的玻璃形状,还能看到明亮的玻璃发展历史,以及古代玻璃正在中国航天领域的运用。
周尧昆虫博物馆:"会呼吸"的昆虫世界
对付喜欢天然科学的同伙来讲,一定不能错过一座“昆虫奇幻王国”,那就是位于浙江宁波的周尧昆虫博物馆。这里不唯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等珍稀的胡蝶标本,另有国内首例切叶蚁和黄猄蚁生态异景。
正在生态养殖装置区,不仅能看到分歧职级的蚂蚁正在功能上形状上的分化,还可以直观观测到蚂蚁、植物和真菌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等奇异的生态景象。逛累了,还可以来到博物馆的手工体验区,用蚕茧做一朵“长生花”。
从历史走向将来·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前不久的“五一”假期里,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我们看到,一些大型博物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队,乃至有人“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博物馆的吸收力不仅泉源于多元的主题、丰富的展品,另有科技的力量。
北齐壁画博物馆:科技助力沉醉式体验
现往常,新颖的科技手段正涌现正在各大博物馆内,让博物馆焕发出年轻与艺术的魅力。位于山西太原的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建立正在墓葬原址之上的壁画主题博物馆,墓葬主人所生活的年月,是距今1400多年的北齐。1400多年前的人们正在这里是如何生活的呢?VR设备让游客沉醉式体验了一把墓室漫游。
古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让游客身临其境,更让游客能参与、能互动,以新的体式格局感受文物的魅力。经过投影互动,一千多年前画师忘记的乐器又回到了演奏者的手中,壁画也正在参观者的指尖实现了一次想象的接力。
数字仿真技术助力马王堆丝织文物复原
科技力量,还能助力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近期,湖南博物院推出了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一系列最新研讨结果,正在“湖南马王堆丝织文物智能数字仿真复原”项目中,研讨团队经过多项野生智能技术,实现了对这件马王堆丝织品极致庞大织造印染工艺的毫米级精度复原,初次动态浮现了西汉时期丝织服装的穿着效果与织物垂坠质感。
毫米级精度复原西汉丝织品织造印染工艺
此外,技术团队还行使AI举行辅助纹样的生成,让模子正在数字领域,最大限度接近文物本身,并运用什物动捕技术,举行文物动态质感摹拟。
公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