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曹坤 济南报道
80岁的周奶奶(假名)因持续高热、满身发黄、皮肤瘙痒,一度被诊断为重度黄疸,辗转多家医院救治却收效甚微。最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微创介入科团队通过一项微创新技术——新型一体化可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内外引流管,不仅成功减缓了她的黄疸症状,还通过精准放疗抑止了肿瘤进展。如今,周奶奶的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拔。这项技术究竟有何神奇的地方?
传统支架易“再堵”
这项新技术让胆道“畅通无忧”
恶性阻塞性黄疸是胆管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传统治疗多采纳胆道支架植入,但超过折半患者在半年内会因肿瘤生长或组织增生导致支架再次堵塞,面临频频手术的困境。如何延伸胆道通畅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常刚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可以或许实现“胆汁引流+肿瘤放疗”同步治疗的新型一体化可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内外引流管。“简朴来讲,这根引流管不仅能疾速排出淤积的胆汁,还能精准释放放射性粒子,持续杀灭肿瘤细胞,从根源上降低胆道再阻塞风险。”常刚表明道。
展开盈余 79 %周奶奶的案例正是这一技术的成功实践。术前搜检表现,她的胆总管被肿瘤和结石两重“封锁”,不仅胆红素程度宁肿瘤标志物数值严重超标,肝总管及胆总管上段还存在占位性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最终诊断为肝内胆管癌、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上腹部磁共振成像
常刚团队经过全科讨论,为患者订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决意采纳“经皮穿肝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排石术+胆道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中,在常刚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微创手术,不仅成功引流了胆汁,还将20枚长度0.6厘米的放射性125I粒子精准植入肿瘤部位,对肿瘤进行“精准袭击”。
介入手术操作过程
术后,微创介入科团队给予周奶奶心电监护、吸氧、护肝、抗熏染等对症治疗。复查时,周奶奶的黄疸指标从161.5μmol/L大幅下降至35.1μmol/L,肿瘤生长也得到了有效操纵,治疗结果明显。
常刚表示,如有胆道出血、引流口渗液等症状者,则在引流管末了外接引流袋完成胆汁外引流,并观察胆汁色、质、量等,若无特殊则给予内引流。新型引流管置入12周后,若造影通畅则予以拔除。
微创手术面前的“高科技”
一根引流管的两重使命
常刚介绍,这根看似普通的引流管,实则暗藏玄机。起首是“三腔计划”,中央腔引流胆汁,两侧腔装载放射性粒子,互不干扰;装备“智能防滑脱”,远端可形成“襻状布局”,紧紧固定于胆道,避免移位;最重要的是实现“精准放疗”,通过严格操纵粒子间距,确保辐射局限完全覆盖肿瘤,像一张有形的“珍爱网”紧紧锁住癌细胞。
胆道引流装置
在传统引流管没法同步放疗的难题面前,新型一体化胆道引流管的优势显著。它创新融合胆汁引流与高剂量近间隔放疗,以安全、微创的体式格局延伸胆道通畅时间,为胆管恶性阻塞患者提供了一种可及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挑选。
用技术守护康健,用创新延续生命。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微创介入科始终走在技术前沿,此次开展的创新诊疗技术不仅攻克了胆道再阻塞的临床难题,更标志着肿瘤精准治疗迈入新阶段。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
公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