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痯往吇新闻网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明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拓荒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殷田
五月假期多、天色好,很多新人挑选在这个月举办婚礼,大大小小的旅店门前搭着彩虹门、铺着红地毯,甚是喜庆。说到婚礼,“彩礼给多少”“嫁妆陪多少”“酒席办多少”“随礼随多少”几乎是每一对新人都必须协商的问题,自然也是很多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彩礼”是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源于传统婚俗“三书六礼”中的第四礼——纳征。古籍有载:“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与“彩礼”相对应的是“嫁妆”。
“礼”原本是转达情绪的桥梁,如今却在人情攀比中变了味儿。自2019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先后6次说起天价、高价、高额彩礼治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要求,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移风易俗”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展开剩余 82 %移风易俗要移走的是沉疴痼疾,非一日之功,究竟怎样“移”能力“移”进人民心田儿里?
【一】
移风易俗的“重头戏”之一整治红白喜事中的陈规陋习,说来说去都绕不开一个字——“钱”。
钱作为红白喜事之“礼”,花起来有多容易?
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程度的提高,某些地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三斤三两”等说法甚嚣尘上,高额彩礼、高额嫁妆掩藏在各种心照不宣的俗语后花样翻新、水涨船高。部分居庭为撑排场,铺张浪费,动辄数十桌宴席;一些家庭甚至举债操办婚嫁之仪,红双喜变成两端穷,两代人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因婚返贫景象屡见不鲜。
有些村里白事也必须风景大办,宴席、喇叭、高价祭品、精雕棺材、搭台唱戏、道士法场,几万块钱流水样花进来;还有些地方更是“自出机杼”想出“理发酒”“消灾酒”“猪下崽酒”,各种五花八门、巧扬名目的宴席,实在只为收礼金。我们的钱袋子真的兜得住这样的“礼”吗?答案显而易见。
移风易俗的另一大“重头戏”是排除封建科学,倡树文明、科学新风。一些人花大价格请“大家”帮忙风水堪舆、挑选宝地,封建旧俗难破;一些歌舞团借红白喜事之机进行低俗演出,屡禁不止;偶有发生的恶俗婚闹,不只是对新人及其亲友的不尊重,举动自己还可能违法。
一些传统习俗的演变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同化为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俗,甚至成为挑拨男女对立、地域抨击的利器。在古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些陈规陋习已经不但是个人之困、家庭之难,也成了一个亟待指导和办理的社会问题。
【二】
纵观古今,高价彩礼、厚葬风俗、封建科学等问题实在由来已久。
婚姻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从古至今都备受重视。《礼记》中对“六礼”的规定非常严酷,《仪礼·士昏礼》中有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这种以布疋、鹿皮等作为聘礼的“纳征”环节可以算作是彩礼的雏形,彼时更强调“礼”的性质。
自汉代起,彩礼的形式渐渐泉币化,金银、牲畜、布疋等实用性财物成为彩礼的主要内容,这时便有了“天价彩礼”。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这样形容当时普通人家的彩礼:“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更别提皇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花费之高使人瞠目结舌。到了经济空前繁华的唐代,聘礼成为判定婚约关系存在的重要物证,更使攀比之风流行。《贞观政要》中也有对“天价彩礼”的记载:“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唐太宗、唐高宗都曾试图整理,但攀比之风难刹。细究发现,是古代的门第观念和女性的经济地位导致这一景象在历朝历代愈演愈烈。
再说回厚葬习俗。从泉源上讲,厚葬习俗的成因源自古人对死亡的恐惊、对一些自然景象的困惑以及传统文明中的“孝”道,认为厚葬可以为先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存做好准备。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广为传播,厚葬之风流行,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自2011年考古掘客以来,共出土金器、青铜器、简牍等各种宝贵文物一万余件(套),世所罕见。后世在“以孝治世界”的治国理念下丧葬习俗也是极尽奢靡,这种风气流传到民间甚至到了“发屋卖业”的地步,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短暂地兴起薄葬风气。自唐代以后,厚葬的形式渐渐从贵重的随葬品转向追求复杂奢华的送葬典礼,仍需耗费大批人财物。宋元明清厚葬习俗依然普遍存在。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性前所未有,男女同等也成为社会共鸣。我国式古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力文明相协调的古代化,移风易俗是精力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完全铲除陈规陋习正当其时。
【三】
老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所谓彩礼,添彩之礼;所谓丧礼,哀戚之礼;所谓喜礼,庆贺之礼。《论语·八佾篇》有言:“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鲁国人林放于千年前便有此发问。孔子的回覆点出千年后移风易俗的精华。让“礼”回归寄托情意的素质,是移风易俗的枢纽。
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归根结底在“人”。移风易俗的起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日子过得更滋润,想让老百姓心理上认同、举动上效仿,就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感化。一方面,潜移默化指导群众更新观念,赞助厘清何为生活的“面子”和“里子”。结为秦晋之好的“礼”是为共同托举新家庭,与其花大价格购置丧仪不如存心孝敬在当下。相关部分用接地气的形式干接地气的事情,同时连系常态化的主题宣讲,便可以让新风满村居。薛城将移风易俗故事创作改编戏曲、快板、三句半等到处颂扬的演出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倾听群众呼声,把移风易俗的事儿办到心田儿上。比如想要除旧布新,就必须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来替换早已过期的“旧”,今年薛城区民政局在清明节推出的“云祭扫”“鲜花换纸钱”“时空信箱”等文明祭祀办事,广受市民好评;印制的《薛城白事一本通》为群众开展白事活动、享受惠民政策提供了便利。
移风易俗、成风化人,离不开软性约束和硬性制度。农村是开展移风易俗事情的重点区域。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内的伦理规范对村民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各地的实践表明,移风易俗不克不及走极端,采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柔性治理方式是上上之策。这种方式既尊重了村居生活习气,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感化,不容易引起群众反感。比如薛城将婚丧改革等移风易俗事情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全区各村、社区实现村(社区)红白理事会100%全覆盖,民政部分按期对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培训,指导红白理事会发展为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台儿庄区邳庄镇健全移风易俗积分制,以“有形什物”强化“无形指导”。此外,法律法规层面的硬性约束必不可少。今年2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回应了怙恃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等问题,5月10日起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增加了“治理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等内容,为高额彩礼戴上刚性“紧箍咒”。
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必须春风化雨、久久为功。持续不断的科普宣传和深入推进的移风易俗成效明显,从社会整体来看,红白喜事新办简办、崇尚科学反对科学已在乡村蔚然成风。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大操大办仰面、封建科学反潮的景象仍旧存在。千年风俗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移风易俗是场持久战,重在常抓不懈,既要消灭陈规陋习赖以存续的现实土壤,又要构成常态化机制防止其仰面反潮。例如,薛城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婚姻登记中心、殡葬办事机构、村居爱心食堂、地名宣传牌等民政领域宣传阵地感化,开展婚姻殡葬领域的政策规定、文明新风、亮点特色等宣传,积微成著、润物无声;再如,台儿庄区邳庄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建办事中心等办事阵地,创新“廊亭宣讲”“板凳课堂”等宣传形式,在唠嗑儿、拉呱中用文明科学新风吹散陈规陋习雾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村民的物质生活将更加富足、精力生活将更加丰富,而风俗势必要跟着发展的步履不断革旧鼎新,并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力动力。移风易俗,永远在路上。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