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4 09:27:27
  • 阅读(2965)
  • 评论(8)
  •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编辑 | 刘家碧

    初审 | 孙巧

    终审 | 罗艳琼

    为进一步建立广东省优秀医师典型,发扬广东医师精神,擦亮广东医师品牌,提拔广东医师的影响力,展现新鲜立体、医术医德兼具的广东医师形象,广东省医师协会重磅推出“365位医师的365天”系列宣传项目。他们如春风化雨,滋润患者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解释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真谛。

    “上工治未病”,千年中医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出身中医世家的杨志敏医师,从《黄帝内经》的陈旧哲思出发,带领广东省中病院治未病中心,将“未病先防”的理念转化为现代医学办事。从零起步构建专科体系,到研发岭南特点膏方;从10万例大样本数据分析,到“每日一膳”的烟火气科普——这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包围,正在从新界说康健的边境。

    展开盈余 71 %

    破局:从“空白领域”到天下尺度

    2007年,海内首个治未病专科成立之初,既无明白办事工具,也无成熟形式可循。杨志敏率领团队,以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为突破口,锁定“体质偏公允的亚康健人群”为核心办事工具。治未病中心由此逐步引入了中医经络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眼诊、舌诊等技能增补美满中医体质评估,把笼统的中医康健评估体系具象化,既为老百姓解惑,也让治未病办事有了可量化的参考目标。

    此外,杨志敏团队还建立了中医治未病的科室建设和经管尺度,推动该尺度纳入三级病院评审体系,从而推动天下治未病科室建设,引领和推动行业进展。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落地:膏方入膳与中医科普的“双重奏”

    要让治未病“可感知”,需将中医智慧转化为生活一样平常。一方面,杨志敏团队历时5年完成国家科技专项,研发出岭南膏方、节气茶饮、中药沐足包等系列产品。个中,融合颜德馨国医大师经验与处所气候特性的岭南膏方,助力实现节气养生与个性化调理。另一方面,杨志敏团队经过《每日一膳》栏目,把药膳融入汤粥茶饮,用“以膳为药”的理念重构大众康健认知。从实验室到厨房,从诊室到社区,治未病的触角正在深入生活肌理。

    焕新:中医治未病的时代答卷

    中医治未病的未来需要紧贴时代的进展。因此杨志敏利用现代化手段,基于10万例人群数据,构建“体病预警-身形同调-动态监测”治未病应用与办事形式,为预警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供应助力。同时,相干研究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志敏还把多年的临床索求和经验凝炼成“和态康健观”学术思想,形成了“和态六法”医治,用科普、产品等多种体式格局,润物无声地把理念传播到老百姓生活中,身膂力行践行用中医药为百姓除疾解惑的初心。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从手工熬制膏方的砂锅,到分析10万例数据的软件;从《黄帝内经》的竹简,到科普短视频的弹幕——杨志敏团队用时间证实:中医治未病不是旧纸堆里的理论,而是能落地、可感知的生活体式格局。当“志在中医复兴,敏为群众办事”的誓言化作一碗汤膳、一份体质呈报、一次风险预警,千年智慧再次照进现代人的康健一样平常。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发布于:北京市
    1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