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6 21:04:31
  • 阅读(540)
  • 评论(5)
  • 记者 周信

    5月15日,由电动汽车百人会举行的专用车家当创新发展大会于湖北十堰落幕,来自中联重科、东风商用车、江淮汽车等企业的掌舵者与行业专家,盘绕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议题,理会行业变革路径。

    这场以“创新”为关键词的会议,展现了家当变革的技术路径与市场逻辑,也折射出我国制造业在环球家当链重构中的突围决心,即以新能源与智能化重塑底层逻辑,以场景化创新开辟差别化赛道,以国际化竞合倒逼生态能力跃升。

    专用车发展从政策驱动到技术盈余开释

    “专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已从2021年的1%攀升至2025年的15%,这一历程比乘用车更具爆发力。”宇通重工总经理陈红伟表示。政策真个强力驱动是专用车新能源转型的主要推力,2020年“双碳”方针提出后,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政策密集落地,市政环卫、物流配送等场景成为冲破口。仅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销量冲破30万辆,增速近50%,冷藏车、环卫车等细分领域渗透率超过40%。

    展开剩余 81 %

    政策盈余之外,技术迭代正在重构专用车家当逻辑。京能新能源副董事长孙茂建指出,兆瓦级超充技术的冲破,将新能源重卡的补能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30分钟,完全击穿“续航焦虑”的桎梏。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则用数据验证场景适配的价值,其电动搅拌车渗透率高达71%,核心在于“短途循环作业”场景下,电动化带来的运营本钱下降30%,且无需负担远程运输的续航风险。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技术路径的分化。分歧于乘用车的“油改电”过渡,专用车正加速向原生电动平台迁徙。宇通推出的“睿控E平台”,整合高安全超能电池、碳化硅控制器与智能热经管系统,实现能耗低落20%;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智能底盘,支持线控转向与冗余制动系统,为L4级自动驾驶奠定硬件基础。

    这些技术冲破的面前,是专用车新能源家当链成熟度的量变。比方,宁德期间高倍率电池、地平线征程6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本钱较三年前下降40%。以电池为例,宁德期间与中联重科联合开发的矿山专用高倍率电池,支持1600度电半小时快充,已在220吨级新能源矿卡中批量运用,充放电效率提升25%;地平线征程6芯片组在卡尔动力L4级无人驾驶系统中实现128TOPS算力,功耗仅30W,较上一代芯片本钱低落50%。

    智能化则与电动化形成“双螺旋”效应,智能化不仅提升效率,更促使专用车从“运输对象”退化为“智能作业终端”。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说:“专用车智能化边界远超乘用车,需实现车辆与上装功效的协同智能。”

    在企业产品端,宇通L4级无人驾驶环卫车已累计运行50万千米,可自立完成贴边清扫、垃圾倾倒等高精度作业;卡尔动力推出的“1名驾驶员+6辆无人车”编队模式,通过风阻优化将能源本钱低落10%。

    场景化创新推动专用车冲破低端内卷

    “专用车的未来在于找到高价值细分场景,而非在‘红海’中内卷。”张永伟说。在传统自卸车、搅拌车市场陷入价格战的背景下,头部企业正以场景化创新开辟蓝海。

    湖北一专汽车董事长钟于祥分享了其差别化路径:在油田领域,湖北一专的压裂车、测井车市场份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冷链赛道,第三代冷藏车保温性能冲破行业极限,温差控制在±0.5℃;在应急装备板块,无人机消防车实现“车机一体化”,可快速切换灭火、照明、指挥模块。这类产品的共同特征是高技术壁垒与高毛利——部份车型利润率超过40%,远高于传统专用车15%的平均程度。

    场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技术精准匹配需求。驰田汽车董事长黄玉鸿表示,矿卡的传统双前桥结构存在载荷转移难题,限制载重提升。驰田汽车研发的双平衡底盘技术,通过力学重构实现220吨级矿卡量产,且兼容柴油、纯电、甲醇多种动力。柳工机械则将电动装载机销往印尼、非洲等60余国,针对高温、高湿环境开发电池热经管系统,妨碍率较燃油车下降70%。

    场景化创新正倒逼家当链深度协同。东风商用车总经理张小帆指出,十堰聚集12家底盘厂、56家专用车企业,凭借“底盘定制+上装研发”的一体化模式,二次物流本钱低落2000元/台。湖北三环汽车副总经理尚金龙表示,通过与改装企业联合开发整专注体化产品,开发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3个月,售后响应效率提升50%。

    值得注意的是,专用车领域的这一“生态型竞争”正在改变行业格局。2024年,十堰专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6%,高端产品占比从20%提升至35%。2024年十堰专用车家当集群中,参与生态协同的企业利润率平均超过行业8个百分点,高端产品出口占比从12%跃升至28%。

    专用车出海:从性价比输出到生态能力比力

    “我国专用车出海已从‘试探期’进入‘攻坚期’,下一步必须冲破西欧高端市场。”苏美达团体张晶的发言点出行业痛点。2024年,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冲破80万辆,但目标地市场仍在东南亚、非洲市场,产品以低端自卸车为主,西欧市场占比不敷5%。

    高端市场冲破壁垒需多重能力叠加。技术层面,欧盟最新发布的《重型车辆碳排放标准》要求2030年减排45%,这对新能源技术与认证体系提出苛刻要求。苏美达的策略是“产品进级+属地化运营”:推动十堰企业转型利润率超30%的休旅房车,并在巴拿马设立海外仓,组建当地化团队缩短交付周期。品牌层面,中联重科、柳工机械通过参与ISO国际标准订定抢夺话语权,柳工主导的电动土方机械术语标准已提交ISO审议,为技术输出铺路。

    专用车环球化竞争的核心在于生态能力比力。我国汽车流通协会钟渭平推动的商用车大数据平台,试图破解行业数据孤岛:整合生产、流通、售后数据,实现环球市场静态监测。

    东风商用车依托40%的重型专用底盘市占率,构建“智能底盘+开放接口”的生态底座,吸引上装企业接入其智能化系统。这种“链主”模式,正在复制特斯拉在乘用车领域的生态模式。

    国际化的压力倒逼国内专用车家当集群进级。十堰市规划打造千亿级专用车集群,通过“武襄十随”汽车走廊整合资源;湖北一专联合东风、三环等企业,推动从“单一制造”向“解决方案输出”转型;新兴企业如卡尔动力,则以L4级无人驾驶技术定义“运输机器人”新品类,单车毛利率提升5倍。当制造、办事、数据三重生态融合,我国专用车正从“本钱优势”转向“系统能力输出”。

    我国专用车家当的跃迁,是一场涵盖技术、生态与环球计谋的系统性革命。新能源与智能化夯实了竞争力底座,场景化创新打开了价值空间,国际化竞合倒逼出生态韧性。

    不过,专用车进级转型的挑战依旧严峻:高端市场冲破需直面博世、帕卡等巨头的专利壁垒;家当链协同需破解利益分配与数据共享难题;产能过剩与低端内卷仍未根治。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专用车未来在两个方向大有可为,也是我国专用车的致胜关键。首先,强化基础创新,在氢能、固态电池、分布式驱动等前沿领域建立优势;其次,构建“技术+标准+生态”的立体输出模式,将我国专用车从“产品出海”进级为“体系出海”。

    发布于:北京市
    5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