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2 06:54:05
  • 阅读(8283)
  • 评论(60)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5月14日,在沙特利雅得王宫的金色穹顶下,叙利亚政权领导人沙拉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握手,打破了美叙25年的外交僵局。从第一任期内特朗普誓词“消灭恐怖主义”,到往常与美国曾悬赏千万美元通缉的“基地”构造前高级成员会谈,这种近乎180度的转变传递出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旌旗灯号。英国路透社报道称,美国的这种转变可能会“重塑中东外交版图”。关于中东地区是否将开启“后美国时代”的讨论再度浮现。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透露显示,与其说是“后美国时代”,不如说中东地区进入了“后美国霸权时代”,在这一新的趋势下,美国其实不会完整出席,但中东国家将有机会探索更加开放均衡的新秩序。

    从“外国恐怖构造”到“很有潜力”

    “硬汉,过去非常强硬……我以为他很有潜力。”美叙领导人会晤后,英国播送公司(BBC)征引特朗普对沙拉的这番评价报道称,这是对沙拉“转型”履历非常“特朗普式”的一段描述。中东支流媒体《中东报》梳理沙拉的经历报道称,沙拉是一名出生于沙特利雅得的叙利亚裔,2003年前去伊拉克加入“基地”构造,2006年被美军逮捕,2011年获释后被指派建立“基地”构造在叙分支“努斯拉阵线”,该构造于2012年12月被美国认定为“外国恐怖构造”。2016年,沙拉将构造更名为“征服阵线”,并脱离“基地”构造,试图摆脱恐怖主义标签。不过,到2024年,他带领武装攻入大马士革时,其麾下仍存在“伊斯兰国”残余势力。

    展开盈余 84 %

    与沙拉会晤前一天,特朗普宣告解除美国对叙制裁。美对叙制裁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其时叙利亚被美指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不过,其时的制裁力度相对无限。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加大了制裁力度。2019年,美国推出《凯撒叙利亚平民珍爱法案》,阿拉伯新闻网报道称,上述法案是史上美国对叙利亚最严厉的制裁,几乎笼盖了叙利亚所有国计民生行业。从1979年到2025年,美国制裁叙利亚已有46年,即使从2011年美国加大制裁力度后算起,也有14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美国解除对叙制裁的决定扫除了美国给叙经济设置的障碍。对此,叙民众怀有“审慎的乐观情绪”。一方面,叙都城大马士革以及霍姆斯、哈马、拉塔基亚等多个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叙网民在交际媒体上纷纷对这一消息举行转发点赞。但也有民众透露显示,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叙内战和被制裁背后的推手,对于普通人来说,谁当美国总统其实不紧张,紧张的是他们的生存是否能够回归正常。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叙利亚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拿走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器械,莫非我们目前还得对他们透露显示谢谢吗?”

    《以色列时报》报道称,美国在与叙当局恢复关系之前没有与以色列举行商量。这种转变在特朗普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开火协议中体现得也很明显。美国天下播送公司(NBC)报道称:“在未与以色列协商的情况下,特朗普双方面宣告开火,导致以军在红海的反恐行动中陷入被动。”

    而从美国的视角来看,有消息人士告诉英国路透社,在特朗普较少思量意识形态而更多注重结果的中东外交愿景中,内塔尼亚胡不再能够指望美国对其左翼议程的无条件支持。戴维·申克尔曾任美国担任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对于特朗普的中东行,他分析称:“本届美国当局对内塔尼亚胡极为失望,而且这种失望正在显示出来。他们非常、非常看重交易,而内塔尼亚胡目前没有给他们任何回报。”

    还有消息人士透露显示,特朗普当局希望向内塔尼亚胡传递如许一个信息,即美国在中东有自己的利益,其实不喜好别人插手,比如内塔尼亚胡此前谢绝支持加沙开火、反对美伊核协议谈判、阻碍沙特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等做法都让美国得到耐烦。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白宫在一份声明中透露显示,特朗普在会谈中向沙拉提出驱逐外籍“恐怖份子”、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并实现关系正常化、帮助美国防备“伊斯兰国”逝世灰复燃等要求。有看法以为,这暴露了美国反恐战略对象化的本质。

    “重塑中东外交版图”?

    “特朗普的海湾巡回接见重塑中东外交版图。”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总统为期4天的旋风巡回接见不仅是一场以巨额投资为标记的外交表演,还可能预示了逊尼派主导的中东新秩序的出现,这一秩序不仅让以色列被边缘化,还让伊朗领导的“抵抗轴心”相形见绌。

    据路透社报道,5月11日美伊第四轮核谈判几天后,特朗普将伊朗描述为中东“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回击称,这番谈吐“具有诳骗性”。他透露显示,正是美国一边经过制裁和军事威胁制约伊朗,一边“对以色列的恶行视而不见”,想把伊朗描绘成地区威胁。

    与此同时,路透社报道称,逊尼派正在推进自己的外交议程,新的地区秩序正在沙特利雅得、卡塔尔多哈和阿联酋阿布扎比构成。这些海湾国家希望得到美国的先进武器、芯片和人工智能技术,并对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开火协议透露显示歌颂,沙特也在美国解除对叙制裁的进程中起到紧张推行动用。

    有看法以为,这种外交版图的重构意味着叙利亚将从“和平泥潭”变为“利益棋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央(CSIS)高级研究员阿尔哈桑透露显示,沙特在中东的地缘战略利益能够经过支持叙利亚现政权来实现。沙特设计经过投资在叙利亚重建中施展紧张感化,试图将其归入以沙特为核心的“阿拉伯秩序”。土耳其则借机要求美国限定叙库尔德武装,以减缓其国内平安压力。

    2023年6月,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CFR)曾刊文探究“后美国时代”的中东。文章以为,其时中国促沙伊达成和解协议、中东多国迎来“和解潮”,这些几乎都是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的。即便这只是中东地区动乱的暂时平息,却也预示着未来中东多极化的趋势。

    上外洋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美国的中东政策从过去参与政治和平安范畴转向更注重经济范畴,呈现出重商主义色采。自“9·11”变乱后,美国在中东投入大量精力,从小布什当局试图全面改革中东、政治上推行所谓“民主”和发动两场大规模和平,到后来奥巴马当局、拜登当局,再到特朗普当局,美国的中东政策不断收缩。

    不过,丁隆以为,目前评论中东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为时尚早,但趋势已经显现,帷幕正在拉开。就目前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来说,美国仍居世界首位。以军事存在为例,美国在中东地区仍拥有超过5万驻军和近30个军事基地,在沙特达成的军售总额达1400多亿美元。不过,美国已经减弱了变更这些军力实现其中东战略目标的志愿,如许一来,其军事基地和驻军的实际意义将大打扣头。

    再看伊朗、叙利亚、也门胡塞武装等问题,丁隆透露显示,美国当局的相干行动未到达其预期目标。目前,美伊正在举行伊朗核问题协议谈判,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开火协议,而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当局也未能兑现竞选承诺。面对中东的复杂局势,美国的中东政策受阻,颓势明显。虽然在特朗普中东行时代,美国与中东国家签署了不少协议,但大多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长期设计。从前,美国和中东国家的盟友关系以石油平安为底子,目前他们在石油方面成了竞争对手。在平安方面,美国可能也难以给中东国家供应平安保证。

    “更加复杂开放的均衡游戏”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央秘书长、上外洋国语大学教授王广大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显示,与其说中东进入“后美国时代”,不如说是进入“后美国霸权时代”。尽管美国还没有完整从中东撤兵,但这种说法反应了美国近些年减少其在中东存在的事实。王广大以为,从特朗普此次中东行的亮相也能够看出,他不希望美国继续卷入中东事务,也不想让中东事务泯灭美国国力。这客观上会给中东地区中等强国带来新机会。

    至于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王广大透露显示,起首,中东地区大国间的影响力竞争将会加剧,美国减少直接参与也会带来地区大国之间的开放和对话。以伊朗核问题协议为例,以色列和沙特等美国传统盟友对伊朗核设计感到担忧,在特朗普当局于2018年双方面退出该协议后,出于对与伊朗对抗可能会导致本国被孤立的恐惊,海湾国家开始尝试打通与伊朗的秘密对话渠道。自2021年起,伊拉克和阿曼就主持了沙伊秘密会谈,以帮助两国弥补美国撤出后留下的相同缺口。

    其次,前所未有的新联盟开始出现。一方面,《亚伯拉罕协议》在美国主持下实现了以色列与部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常化,重塑了传统轴心。另外一方面,沙伊2023年在中国调解下达成和解,这标记着两个长期抢夺宗派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之间关系的根本转变。未来,中东国家的行动将更加独立于美俄两个传统大国,它们将凭据本身利益塑造均衡的外交关系,并向其他世界大国开放。

    第三,中东国家的新有用主义会使教派对立相对减缓。经由多年的逊尼派—什叶派代理冲突,地区强国意识到,这种零和博弈损伤了本身平安、经济和社会。因此,沙伊也在探索更可连续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门路,而非破坏对方的稳定,比如更加专注于发展议程(如沙特的“2030愿景”以及海湾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设计)。

    丁隆也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显示,中东国家正从以前的“求平安”转向“谋发展”,中东地区正迈向经济转型与“后石油时代”。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主动推行经济多元化,力图在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范畴实现全面改革,推动国家转型,这是中东国家变革的紧张内生动力。

    王广大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在“后美国霸权时代”,中东地区秩序将更加多极化。中东国家一方面与美国连结关系,另外一方面也与中、俄及其他国家发展多样化的火伴关系,这是中东国家外交的布局性变更。“后美国霸权时代”其实不意味着美国的完整出席,而意味着中东国家间将开启一场更加复杂和开放的均衡游戏。

    【环球时报驻阿尔及利亚、埃及特派记者 郝瑞敏 薛丹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发布于:北京市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