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8 09:52:36
  • 阅读(6929)
  • 评论(35)
  •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在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上演。

    罗宇罡摄

    珠江畔,二沙岛,星海音乐厅临江而立,似一架撑起盖面的钢琴。

    一曲《雀鸟》掀起热潮。最后的音符落下,掌声响彻全场。广州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青交”)的“看家曲目”风貌依依。

    作为中国首个由职业乐团创建和管理、首个拥有“音乐季”的非职业青年乐团,2011年成立以来,广青交创建起“少年基础班—少年交响乐团—青年交响乐团”三级梯队。快要2000个孩子从这里走出,考入乐团时,年龄最小的6岁,离开乐团时,年龄最大的25岁。

    在广州,这样一种以乐团形式展开的音乐教诲,带给人怎样的启示?

    “音乐提高我们对美好的敏感度和对世界的感知力”

    展开盈余 84 %

    一个月前,香气扑鼻港艺术节,歌剧《卡门》首演,香气扑鼻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博士王婧怡买了票。序曲响起,她仿佛回到2011年的夏天。

    当年还是初中生的她,背着琴盒,第一次走进二沙岛的排练大楼。参加广青交的第一次乐队合排,就是《卡门序曲》,她心里直打鼓:近百人一路演奏,会没有会乱成一团?“当指挥棒坚定地落下,富丽和谐的乐声从一群同龄人的手中奏响,每一声镲都击中我的心弦!”第一次合排,让王婧怡感觉到音乐的魅力。

    广青交成员最爱合奏,来由有很多:“聚光灯照向我们,团体给我安全感”“更能体会音乐雄厚的条理”“目标一致,一路演奏好一首曲子”。

    他们逐步懂得:何时将旋律让出去,何时把旋律接过去,怎样来配合,如何去陪衬、倾听、合作,最终将几串音符变成恢弘立体的乐章。“这是‘和而没有同’。”王婧怡如此总结。

    合奏并不是易事。快一点、慢一点,节奏就乱了,高一点、低一点,音准就没了。严格的请求、严谨的训练、严密的配合,广青交给孩子们埋下一颗团体主义的种子。

    这背后是有力的专业支撑。参照职业乐团的建制和管理体系,广州交响乐团对广青交进行专业化管理:在广交大楼专属场地,由广州交响乐团的各声部首席和资深音乐家教学,对全部青少年乐手进行免费、周全的交响乐技术训练。

    “孩子们老是那末认真,有朝气,那末酷爱音乐,并且希望全部人都能感觉到他们的这份爱。”广青交音乐总监景焕见证他们的发展。她带着乐团走进学校,让孩子演给孩子看;参演免费普及音乐会,让孩子们带领观众走近交响乐;走出国门,将中国青少年的风貌带向海外。

    景焕清楚记得,2019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广青交到日本福冈和东京上演,日本观众惊奇于这些孩子用业余时候组建的乐团能达到如此专业的水准。“有观众感慨,闭起眼睛来听,跟职业乐团没有差别。”

    最让王婧怡难忘的,是那场上演返场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花会开》——日本福岛大地震的赈灾公益曲目。“我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外侧,清楚地听到有观众开始在副歌跟着唱。”那一刻,她以为音乐的价值具象化了,“音乐提高我们对美好的敏感度和对世界的感知力”。

    第一次上演成功,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出国巡演,第一次与名家合作……成员的记忆,始终和团体相连。他们享受着鲜花与掌声,也更明白付出的意义、合作的份量。

    “音乐是他们的快乐源泉,也塑造了他们的人格”

    广青交成立10周年音乐会,离团多年的成员赶了返来。在美国攻读博士的陆衍霖是其中之一。上演节目单、巡演团员手册、广青交团员证……陆衍霖的行囊,有个装满广青交记忆的文件夹。“这里培育种植提拔了我对专业的敬畏心。底本乱七八糟的音乐,在先生的细致打磨后,渐渐显现严肃壮丽,这带给我强烈的震动:本来好的音乐是这样的,本来只要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

    高考报自愿,他选择了历史学,但对音乐专业多有眷恋。面对困惑,他就教和他有屡次上演交流的大提琴家马友友。马友友的回覆至今激励着他:“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和艺术都在探讨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更希望培育种植提拔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让音乐成为他们一生的爱好和陪伴。”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广青交团长陈智敏介绍,最终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广青交团员没有凌驾15%。“音乐是他们的快乐源泉,也塑造了他们的人格。”

    广青交乐团首席林浩毅就读新闻传播专业。他认为,音乐帮助他更好地共情。“在学音乐的过程中,我更能明白话语背后的情绪。”于他而言,“音乐是百变的调味剂”。

    广少交乐团首席戎仲桓感知到举一反三的美。“物理的波函数与音乐相关,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与乐谱相似!”当问及小升初有无压力时,他回覆得极为爽性:“我是班里考试前三名,进修累了,音乐能让我放松。”

    用业余时候培育种植提拔有专业水准的乐手,让成员周全发展,是广青交的理念。琴课上,先生们教演奏技艺,也讲历史人文、哲学思考。教曲目《逍遥游》,先重温庄子名篇,再体悟老庄哲学,最后引出琵琶和大提琴的交相辉映;教管弦乐《中国心》,引导孩子们思考乐器与主题的表意干系……想象力与逻辑思维、人文素养与音乐底蕴,一路修炼。

    “经过零碎训练的成员们,会带动地点学校乐队水平的提拔,没有少孩子成为校乐队的主力。”陈智敏说,从长远看,会为我们的未来注入艺术基因,培育种植提拔出一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音乐从孩子们抓起,是这么好!”

    小红书上,账号“广州青年交响乐团中提琴声部”发布了一条趣味转场视频。孩子们专门用这个账号记录本身国外巡演的足迹。

    孩子们因音乐启程,路上却没有只要音乐。每次去外地上演,日程允许的情况下,乐团都会组织成员们去文明地标巡游。年龄大一点的会带着年龄小一点的成员做攻略,索求乡村的人文景观。休息时,成员们自觉成组,“小乐队”训练起来。

    “在西班牙巡演时,团里的孩子在街头和外地的小朋友一路踢足球。”陈智敏记得很清楚,“他们很简单融入新的环境。了解每座乡村的风土人情,也是让孩子发展的进程。”

    小大年龄远渡重洋,“家长大多以粉丝团的身份来音乐会捧场,每次也只要十几位。我们的孩子都由导师来管理。”除先生的照料,团员间也互帮相助。“去国外上演,年龄最小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年龄大的上大学,‘以老带新’,相处融洽。”陈智敏说。

    “每天练琴两小时”“其他学科为主,练琴占20%”……即使是广青交中年龄最小的少年基础班,每个孩子也有本身的“日程表”。每天固定一个时候进修音乐,让他们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管理和选择能力。

    作曲家赵季平曾感慨:“广青交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从孩子们抓起,是这么好!”

    毫无疑问,作为当今人类文明的关键要素之一,音乐的意义已远超文娱功能,渗透到文明、社会、情绪、心理等多个层面,日趋成为塑造个体与团体的重要力量,其多维价值印证了贝多芬的观点:音乐,是比一切伶俐、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从贾湖骨笛的“其声清越”到曾侯乙编钟的“金声玉振”,乐声婉转地流淌于中华文明的最深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传统,形塑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理念、伶俐、气宇与神韵,没有断续写着“礼乐之邦”的故事。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的故事,未完待续。音乐曾让他们相聚,也会让他们在人活门的更远处、更高处再次相遇。

    发布于:北京市
    2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