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6 17:48:42
  • 阅读(999)
  • 评论(31)
  •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发掘文化底蕴,发扬主流代价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民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立场、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张署光

    立异激活“土资源”,产业铺就“振兴路”。5月11日至13日,全市立异引领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议召开。其间,与会职员先后调研了部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及产业项目,随后召开总结会议。会上,有关单位和部门围绕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交流谈话。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比年来,枣庄全市上下卖力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践行“五小变五大”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抓片促村带户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由示范动员向全域提升拓展扩围。

    立异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特色产业不仅能撑起一个地区农民的“钱袋子”,也成为了外地一村一落的鲜亮标识。一个石榴果成就一条产业链、一颗小葡萄走出特色振兴路,特色产业依托外地资源禀赋,显示出鲜亮的地区性、唯一性,是改善农产品同质化、形成差同化合作的有效抓手。枣庄的石榴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植始于汉代,全市石榴种植面积达12万亩,600余万株,种植品种70多个,是全国七大石榴主产区之一。同时,枣庄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石榴盆景盆栽产地与集散地。从种植、加工到盆景制作、文旅融合,已开端形成全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开辟出8大类36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享有“醉美洪门葡萄谷”美誉的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集绿色种植、精深加工、生态文旅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比年来,已发展2000余亩葡萄种植,共4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7200万元。洪门村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特色业态,营造“葡萄架下慢生活”氛围。同时洪门村以德治促协调,走出产治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睁开盈余 45 %

    科技赋能,注入产业升级“新活气”。产业发展“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在信息技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立异为乡村产业发展供应了强大动力。比年来,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保持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增强指导协调,提升下层科技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施展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和动员辐射作用,推进“产业+科普”模式,发展高效科技农业,推进“一村一品一特色”扶植。其中,永安镇聂庄村借助金星集团帮扶,投资超过500万元建起18个蔬菜大棚,共流转土地120亩,大棚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种植西红柿、黄瓜等瓜果蔬菜已产生经济效益,纯利润约每年54万元,聂庄村村团体年收入冲破40万元。

    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增值“新空间”。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子。坐落在滕州市龙阳镇北部的“龙湖月色”立异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焦点,今年五一时代还推出了“畅游龙阳,乐享五一”系列活动,涵盖生态观光、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美食市集等多个主题,以多元业态激活假期经济。薛城区周营镇白楼村,比年来,按照“生态先行、产业动员、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庶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旅游景区的尺度扶植优美乡村,并以旅游景区扶植动员乡村发展,推进村景一体、景村融合。如今,周营镇白楼村的“十里湾·故乡沐歌·印象白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成功打造1个全国红色优美村庄、3个省级优美乡村、3个省级景区化村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齿回流返乡近5000人,乡村“空心化”问题得到办理,实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让我们以立异为笔,以科技为墨,在鲁南乡村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向着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优美愿景奋勇前行。

    发布于:山东省
    4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