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20:54:27
  • 阅读(144)
  • 评论(18)
  • 5月17日,我们又迎来了上海科技节。这里的故事已讲了35年,而它一直体贴的,是听故事的人。

    纵观积年科技节,我们看到院士专家和科研人员带着他们最前沿的科研结果表态,宛若明星一般走过红毯。今年我们乃至看到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还能打一套太极,红毯自己也在AI和XR技能的赋能下变得愈发炫目。

    这些代表着科学的座座顶峰,其中不少范畴险些让人以为高不可攀。基础研究更是云云,理论冲破和家当化之间本就有鸿沟一道,“坐冷板凳”的科学精力更让不少科学家囿于一方实验室内,于是科学和科学家似乎总有些神秘色彩。

    2025上海科技节的AI科学红毯 主理方供图

    2015年最先的科学红毯秀是一次实验,让科学家走到台前,让科学面向公众。当然,这还不敷。35年来,上海科技节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科学放下身段来,让更多人认识科学、理解科学。

    展开盈余 78 %

    在科技节上,红毯上最亮眼的无疑是科学家们,但换个角度看,他们似乎并不完满是这场嘉会的主角。我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科学院上海无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织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在本日的红毯仪式前说:“我不是明星,我就是科学家。上海科技节的首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味。”

    如果说过去激发兴味是要考虑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精彩,那么往常这个逻辑正在寂静变更。上海科技节近年来给出的回应是,让听故事的人参与进来。

    2025上海科技节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优美” 主理方供图

    科技节期间,全市将有近2000场科普流动,270余家科普基地在科技节期间推出迥殊流动,真正做到全民同享。56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办法将向公众开放。在平日里,这些科研资源绝大多数都是闭门谢客,现在则能够让市民近距离接触高精尖科研装备,乃至参与摹拟实验。此外,本届科技节的红毯也是首次向全部高朋和现场观众开放。

    开放同享、消弭门坎、消弭距离,成为上海科技节的主旋律,也是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的基础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能普及法》对于科普工作的请求,首要一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透露表现,科普不克不及只为进展,更要为开导,要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讲人民体贴的问题,“科学不应当居高临下,而是应当俯身谛听。”

    让人们参与进来,有一种近乎无门坎的方式,同时又是开导的枢纽所在,是科研展开的枢纽环节——提问。袁钧瑛在研究生阶段碰到了关于细胞逝世亡的问题,从此着了迷,深切研究了四十余年。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办副主任、骨类器官研究中心负责人白龙是位“90后”。他也说,科研的出发点可能就是谁人“多问一句为甚么”的瞬间。科学不是对谜底的背诵,而是对好问题的连续提问。

    “问启将来”落幕展 “上海科技”微信公众号 图

    本届科技节落幕式会场之外,500多个“好问题”高悬着,汇成“问启将来”落幕展。它们来自第一届“天问杯”先生好问题征集流动,涵盖信息科学、性命科学、生态环保和基础科学四大板块。引力具有波粒二象性吗?人的性命如何达到永久?为甚么脑神经放电会产生思维?

    科技节启动仪式上,“好问题开放麦”也向全部市民开放。除科学家外,超市清管员浦赛红总结十余年的灭蚊防蚊履历,构成《蚊虫作息表》。中先生桑浩然在渣滓分类工作中思考蛋壳的去处,最终发明蛋壳磨粉和干渣滓一起“摹拟点火”,能够加强重金属的稳定性,提升早期燃烧效率……

    一样平常生活中的追问就是科学的出发点,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始于提问的自动探索的热忱正是科学思维的雏形,也是全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社会氛围的源头。在人工智能时代,当知识的搬运不再有壁垒,开导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紧张。将来教诲中,进修知识的紧张性,或许会逐步向进修提问让渡。

    归根结底,又回到本届科技节的主题——科技让生活更优美。它看起来太过简朴,但科技总是源于生活,最终回到生活。智元机器人的太极打得再好,和它一起走上红毯的海智元新创技能无限公司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也说,人形机器人的将来一定要走向商用,真正发挥价值一定要走向千家万户。

    科学既要勇攀顶峰,又要放低身段。从运用层面说,只有科学不再是空中楼阁,它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让生活更优美”。从研究层面说,只有更多人能够触碰到科学,才会有更多青年人乐意投身于科研。

    在落幕式后的第四届科技传播大会上,我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能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提到“科学百姓”的概念,即具有相当科学素养、以科学立场处置各行各业的百姓。他在呈报中指出,百姓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进展的指标,AI时代科学教诲与科普的紧张目标,就是培育种植提拔将来的科学家和科学百姓。

    “真正的科技传播不应停顿于知识搬运,还要做科学思维的播种机。”曾小勤如是说。透过上海科技节这一平台,我们看到上海科创正在勇攀顶峰,也看到上海科普不断放低身段。国际科创中心扶植的道路上,这片土地终会迎来更多科学思维的萌芽。

    祝碧晨 计划

    公布于:上海市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