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8 07:25:32
  • 阅读(7345)
  • 评论(8)
  • 一块浸染岁月的金矿石,一把锈迹斑斑的匕首,一份纪录历史的材料……正在齐鲁大地的抗战历史中,每件文物都是“沉默的证人”。它们用最淳厚的形态,诉说着山东军民正在国难当头时的抉择与行动。

    本年是抗克服利80周年,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大众日报·大众旧事推出“博物馆里的抗战影象”特别报导,派出多路记者,离别走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胶济铁路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每一个博物馆(纪念馆)挑选一件代表性文物,经过一件件“沉默的证人”,翻开一段段尘封的抗战历史、热血故事。

    沂蒙红嫂纪念馆:

    “沂蒙母亲”冒死守护一份特刊

    正在沂蒙红嫂纪念馆,跨过“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的门坎,透过昏黄的灯光,记者看到战时托儿所雕像中,王换于抱着一个尚正在襁褓的婴儿,与其他孩子互动。继续了解王换于,就能发明这位“沂蒙母亲”机警勇敢的另外一面。

    睁开盈余 89 %

    “除创办战时托儿所,王换于还将一本《山东省团结大会特刊》留存了38年之久。”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副主任刘瑞艳,指着展柜里的《山东省团结大会特刊》(复成品)说。1940年7月26日,山东各界代表300余人,突破日寇的层层封闭,来到沂南县青驼寺,秘密召开山东省各界代表团结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践诺委员会。团结大会的召开,标记着山东省一致的抗日专制政权的出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构成,正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后,出版了一本《山东省团结大会特刊》。

    “这本书共有20多万字,因为其时纸张和印刷材料匮乏,这本书印数极其有限,是一份抗战时期少有的材料。书中收集了所有正在会上作报告的领导人的发言稿,刊登了山东省的行政机关和大众整体所有领导成员名单,是极为重要的抗战历史文献。”刘瑞艳说。

    沂蒙红嫂纪念馆展陈的《山东省团结大会特刊》(复成品)。

    会议过后,战争仍正在继续,形势紧急。1941年,正在日、伪军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发起大“扫荡”的紧急关头,时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的马保三权衡再三,将《山东省团结大会特刊》交给王换于,并叮嘱王换于:“您一定要像保护自己性命一样去保护它,等抗克服利了,我们就来取。”虽然不晓得书中的内容,但是王换于能够想到这本书的重要性,她把这本书用一块印花棉布包好,收藏起来。为给这本书找个平安之地,王换于不能不将它频仍转移,有时藏正在山洞中,有时埋正在小树林里,更多的时间是随身携带,睡觉也不离身。

    “最惊险的一次盘查与搜索发生正在1947年。”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讲起奶奶说过的旧事。有一天,百姓党还乡团闯进王换于家中,恶狠狠地问她有无藏共产党的东西。“已往打鬼子的,到俺家也不外是喝口水,俺没见过甚么东西。”其时,王换于沉着冷静地回答,但其实这本书正塞正在她的棉裤腰里。强盗把刺刀架到她的脖子上威逼说:“今天如果交不出东西,就要你这条老命!”王换于摆出一副毫不正在意的样子说,“你们乐意要我这条老命,就拿去吧!”

    正在王换于家中一通翻找以后,没有收获的强盗又要搜身。就正在这时,王换于束手无策大喊大呼,故意解开衣襟让他们搜身,接着她又做出解裤腰带的样子,这些强盗瞥见她的架势,断定她身上弗成能有甚么重要东西,就走了。就这样,历尽历尽艰辛,终于把书留存了下来。

    王换于常常拿出这本书来晒晒,怕被虫子咬了。直到1978年,王换于已成为年逾九旬的老人了,她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克不及妥帖地留存书籍,便把这本书交给沂南县。随后,这本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省档案馆关于山东省团结大会的材料空缺。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

    一块金矿石见证的“黄金运输线”

    泰安无金,却藏金魂。

    5月16日,当记者踏入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时,一块灰褐斑驳的金矿石静卧展柜中央。它中间,两根竹筒裂缝如泪,一便条弹袋磨痕斑驳,三件看似平常的物件,却是八十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黄金大转移”的沉默物证。

    泰安为什么陈设金矿石?“这块石头,是我们从招远‘请’来的。”馆长丁兆村介绍。1939年的胶东,日军铁蹄辚轹下的招远金矿,每粒沙金都浸着同胞的鲜血。而我党地下工作者却以血肉为盾,将淘制的沙金,封入竹筒,将一批批“非凡弹药”化作刺向敌后的芒刃,沿着敌占区封闭线,秘密送往延安。

    这条“黄金运输线”的守护者,就有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走出来的兵士孟英。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内陈设的金矿石。

    1913年出生的孟英,还正在北平辅仁大学的课堂里打仗马克思主义时,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竟与黄金产生宿命般的联结。1936年7月,23岁的孟英正在党旗下宣誓,今后将青春热血融入民族解放的大水。

    七七事变的炮火撕裂了华北的宁静。孟英奉命南下徂徕山,正在苍翠山峦间参与那场转变山东抗战格局的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分作两个中队:一中队汇聚着平津避难先生与泰安县委的革命火种,二中队则由山阳庄的庄稼汉组成。孟英正在中队旗前接过钢枪,正在武装起义迸发后,又转战山纵一旅二团政治部,正在战火中淬炼成钢。

    1942年深秋,延安窑洞的石油灯下,一封加急电报划破夜空:“山东根据地,急需黄金破封闭!”正在下级安排下,孟英临危奉命,以鲁中工商总局监察专员身份,踏上了秘密的战线。

    此时的鲁中山区,日伪据点如毒瘤般充满正在群山之间。孟英带着测绘工具翻山越岭,将散落正在敌占区缝隙中的零散金脉标注成册。他创新实施“以粮换金”政策,政府用食粮从百姓手中换取沙金。遇敌扫荡时,淘金户瞬间化作种田农民,木盆中的沙金沉入溪底,竹筛里的金屑埋进灶灰。

    两年间,三千余两沙金正在孟英手中汇聚成河。每克黄金都渗透着血火淬炼的伶俐。

    1943年秋,孟英亲自率队押运。为让黄金打破封闭,他们用竹筒灌金、蜡封筒口,每根竹管刻好编号与重量后,五十两为一组,塞进磨破边的子弹袋里。队伍刺破津浦铁路封闭线,三天急行军将黄金平安送达一一五师驻地。

    据统计,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共向延安输送13万两黄金,这一数字背后,是孟英和兵士们用脚步丈量的万里征途,是百姓们用独轮车推出的秘密通道。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她的故事,写下最柔嫩却最坚韧的一笔

    5月16日,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一把匕首静卧于展柜中,刀刃已锈迹斑驳,鲜红的塑料手柄仍泛着微光。它的主人,是稚气未脱的少女——刘守玟。这把匕首,承载着一位18岁女兵的血泪、一个家庭的遗恨,更见证了中华后代以青春赴国难的壮烈史诗。

    1935年,湖南汉寿县军刘村的富商之女刘守玟考入长沙女子中学。这所名校曾培育出杨开慧、丁玲等革命志士,校园里涌动着抗日救国思潮。临行前,父亲将一把匕首交到她手中,用以防身。

    谁承想,这竟是父女末了的诀别。1937年淞沪战斗迸发,正在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抗日民族一致战线的指引下,17岁的刘守玟偷偷离开家,加入湖南省战地救护队,赴上海战地救治伤员。从上海到陕北,再到徐州,直至1938年转战台儿庄,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救济伤员。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陈设的刘守玟的匕首。

    1938年,刘守玟地点的救护队,随军转战至台东十八里铺。一日,日军突袭阵地,连长中弹倒地,她突入火线施救。突然,一位日军军官挥刀砍向连长,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她,直接捡起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义无反顾地砸向日本军官的头颅,日寇当场毙命。然而,一颗子弹从背后穿透她的胸膛。

    轻伤的刘守玟,被抬至徐州铜山县陈塘村的伤病所,弥留之际,她从衣兜里取出一张照片、两块银元、防身的匕首和之前写好的一封信,进展照顾她的老乡将这些东西转寄回家。那封血染的信上写着:“女儿不孝,没有告诉父母私自从军,如果死正在他乡,这两块银元和正在校时的一张照片就当作纪念,万望父母不要悲伤。”她拼尽末了一丝气力,也没能向老乡说清自己的姓名和故乡,随后便永久闭上了双眼。

    陈塘村的陈奶奶,含泪将刘守玟安葬,并正在坟前栽下一棵小树。今后数十年,她每年清明都去祭扫,并叮嘱自己的后人继续守护英灵,继续帮知名女兵找到回家的路。临终前,陈奶奶对孙子陈开灵嘱托道:“一定替她找到家!”然而,战乱年代信笺字迹隐约,仅凭照片与匕首,寻亲如易如反掌。

    直到2004年,经多方查证,这位知名女兵恰是汉寿县军刘村失落的少女,刘守玟的故乡和名字终究得到证实确认,遗骸运回故乡,安装正在湖南革命陵园,豪杰终于魂归故里。而她防身的匕首,留正在了热血浸染的鲁南大地,替她讲述3万将士为国捐躯的无畏与豁达,成为中华后代热血报国的见证。

    如今,这把匕首与刘守玟的照片,共同陈设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2019年,刘守玟铜像正在台儿庄古城完工,铜像手握石块,目光坚毅。

    正在台儿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3万余人,日军伤亡逾万。如今的台儿庄,“弹孔墙”上的累累弹孔,无声诉说着“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惨烈。刘守玟的故事,恰是这赤色丰碑上最柔嫩却最坚韧的一笔。

    青岛市博物馆:

    一张假栖身证与它“不说”的主人

    5月16日,青岛市博物馆二楼的第四展厅,以“五四活动”为主题展示了从青岛被陵犯到解放时期的重要历史物品。其中一个展台里,摆放了一张泛黄纸张,封面上印有“青岛特别市公署发给栖身证”,编号是第414007号。内页右边清晰写着:姓名李炳玉,年龄26岁,栖身地点为西达翁村180号,职业德香气扑鼻斋伙。

    这是一张82年前办理的栖身证,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然而,这张栖身证上的个人信息却是假的。

    “其实,这张栖身证的主人实在姓名叫李研吾(又名李砚吾),是其时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地下党员,李炳玉是他其时做地下工作,用来掩护身份的假名。”青岛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海燕告诉记者。

    自1939年开始,中共胶东区党委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作为敌占区建党的重点地区。1941年6月,胶东区党委设立了“敌占区工作科”,胶东地区大城市党的工作,也首要由区党委的“敌占区工作科”负责管理。正在抗战时期,青岛的地下党组织就是这样一步步艰难地创建起来的。

    青岛博物馆展出的李研吾的假栖身证。

    李研吾,是1942年至1945年中共青岛工委的负责人,这张栖身证,恰是他先后三次来青岛展开地下工作时,用以掩护身份办理的证件。如此一来,李研吾得以平安收支青岛展开工作。

    根据李研吾回忆录记载,正在多位革命同志暴露被捕甚至捐躯后,李研吾和胶东区党委敌占区工作科科长王台总结履历,针对青岛地区存正在的首要问题建立3个特支,由青岛工委直接领导,3个特支正在敌占区城市展开了大量发展党员扩展力量的工作,为后续解放青岛打下了坚固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前提投降,解放青岛迫正在眉睫。下级组织委派李研吾尽快打入青岛传达下级指导,并尽量组织力量合营解放青岛。

    此时,青岛郊区内形势十分严峻,百姓党军队设置层层封闭沿途盘查,关键时候,栖身证帮助李研吾顺利经过了一道道岗哨,与市本地下党员获得联系,积极组织大家收集情报、保护关键部分,里应外合的工作迅速展开起来。

    一张小小的栖身证,见证了李研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搏斗的光荣古迹,同时也见证着青岛的革命岁月。1960年,李研吾回到青岛,将这张屡次助他脱险的居民证,捐给了青岛市博物馆。

    “其时,李研吾先生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历史物品和履历故事。但我以为,这类‘不说’恰是地下工作者所一直遵循的信条和原则,也是他们最坚定的信仰。”郑海燕感触。(大众旧事记者 王思晴 刘涛李子锐 李媛 郭治权 李洪翠 唐亚迪)

    公布于:山东省
    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