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2 11:11:47
  • 阅读(6787)
  • 评论(34)
  • 不管在东方照样东方,维克多·雨果作为最顶尖的文学大师都有着崇高的声望,尤其是他的两部杰作——《巴黎圣母院》(1831)和《悲惨世界》(1862)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显赫地位(百度AI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整理,“世界十学名著”的各类评比中只有五部作品处于高频入选行列,雨果的这两部代表作牢牢地占据了其中的两个名额)。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文学世界以外的雨果异样令人惊叹,因为他不只是一名出色的诗人和划期间的小说家,他照样一名创作了超过3500幅画作的杰出画家(甚至被视作超现实主义和笼统主义的先驱),一名毕生致力于为争取自由而不懈斗争的顽固斗士(即便在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生计中,他依然通过各种体式格局进行艰难抗争),一名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化并热爱收集中国艺术品的装饰艺术家(他的著名散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861)饱含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赞誉和热爱,以及对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的强盗举动的深深谴责)……在长达六十年之久的创作生活生计中——不管是文学世界的内或外,雨果都以兴旺的精神、顽固的意志、澎湃的激情、先锋的姿势、深入的洞见及卓绝的咀嚼,书写了法兰西历史和文化的一段不朽传奇,也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

    展开剩余 90 %

    奥古斯特·罗丹制雨果半身像

    画家或隐秘的激情

    在文学的众多星海中,许多大师级作家都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如歌德、卡夫卡、黑塞、泰戈尔、鲁迅等等,但能达到相当做就的却寥若晨星,而雨果恰是这极少数之一。与他申明显赫的文学成就不同,绘画对于雨果波澜壮阔的人生而言,乃是一个心田的事业,或谓一份隐秘的激情。尽管雨果宣称绘画只是“在写两节诗的两头,得以放松一下”的消遣,但其在绘画艺术上所倾注的持久的心力,丝毫不逊于其在文学创作和政治事业上的巨大热情。学者程曾厚就雨果传世的画作数量,曾向巴黎橘园美术馆前馆长皮埃尔·若热尔请教,而后者经过多年考证断言约为3500幅。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世界级文豪,这一绘画创作数量是极为惊人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致雨果的信中曾赞叹道:“倘若您立志成为画家而非作家,您的成就将超越这个世纪的全部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的绘画生活生计与其观光生活生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19世纪30年代莱茵河畔的那些观光最先,雨果开启了自己的绘画生活生计。十年间,雨果数次造访莱茵河,并用画笔快速纪录下那些沿途的风景。不外,雨果那些天马行空的笔触和随心所欲的涂抹,与其说是纪录现实中的风景,不如说是在纪录心灵的风景——这些画作所描写的莱茵河远远超越现实——雨果依附纯熟的绘画技巧,赋予了这些奇特的画作以一种戏剧化的艺术效果。在1939-1940年沿着莱茵河流域的一次漫长观光中,他找到了一个令他钟爱并能为之倾注设想力的创作主题:“古堡”——耸立在河畔嶙峋的山巅之上的中世纪城堡。此后七年,雨果迷上了用画笔描写古堡。这一期间,雨果很少写作,并停止了公开发表政治谈吐,他在文学上被抑止了的制造力和消逝的政治激情,在绘画艺术中获得了完美的释放。同期间的诗人兼画家泰奥菲尔·戈蒂耶以行家的眼力欣赏和推介雨果的画作:“他在这些浓厚粗犷的理想作品中,擅长把戈雅的明暗效果和皮拉内西的恐怖建筑糅合在一起。”

    《雨果观光画记》

    相较于幽深弯曲的莱茵河,更让雨果心潮澎湃的是大海。1836年游历布列塔尼期间,雨果看到汹涌众多的大海时喜不自胜,他火急地赤身奔向大海,“海浪每次把我笼罩,并将我冲到泡沫当中,那都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雨果对于大海的这种奇特情怀,或许恰是罗曼·罗兰所谓的“海洋情感”。在雨果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海洋无处不在。海洋的力量和范围成为权衡这位作家、同时也是视觉艺术家和政治家的天赋的艺术创作的紧张标准。1864年,雨果在莎士比亚诞辰300周年演讲中的一句话似乎最能代表他的心声:“似乎只有海洋是个充足广漠和雄伟的对手,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大海在雨果的流亡生活生计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855年最先,海峡群岛的根西岛成为雨果近二十年流亡生活生计的栖身地。在此期间,这个孤独的伟人常常面对大海,与渔民和海员擦肩而过……并从这个海上窗口写作和绘画。1857年,雨果创作了描写海洋的绘画杰作《我的运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狂风正卷起巨浪袭来,一条小船飘摇在浪尖,上空一缕青烟随风而散——钢文字水和水粉的交叠使用看似随心所欲,却是雨果“奇怪的杂糅”的创作技法的一个缩影,正如他在给诗人波德莱尔的信中的自白:“我只是在这些画里混淆用上点铅笔、木炭、乌贼墨、煤粉、炭黑,以及各种百般稀奇奇怪乖张的混淆物,能力大要上表现出我眼中,尤其是我心中的景象。”别的,雨果借风雨飘摇的小船与滔天巨浪的激烈争斗,来承托自己流离转徙的人生际遇,那股不平不挠的豪迈之气跃然纸面。

    在雨果看来,没有大海,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它是感知和感觉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及其真实维度的紧张场域,并使我们可以或许在几个不同的宇宙之间建立起联系。经过在根西岛十年流亡生活生计的履历、感悟与沉潜,雨果于1864年最先创作一部关于海洋的小说,这部不朽的杰作只花了短短的十个月即告完成,它就是著名的《海上劳工》——一首对海洋和“海上高贵人民”的颂歌。作家以一艘名为“杜朗德”号的轮船为引子,以此唤起人们将蒸汽引入海上运输的纪念。雨果为这部新小说专门绘画了一系列以海洋、船只、灯塔和沉船为主题的水洗画插图,共计36幅。大海的狂暴、包容、奇怪和众多,在一个个充斥人性的故事中得以展现,而这些出色的插画作品与这部小说可谓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痴迷政治者或自由斗士

    随着1831年《巴黎圣母院》的出书问世,年仅29岁的雨果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惊人的才华和深入的思想。在雨果的带动下,这股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水囊括整个法国文坛,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然而,对于雨果来说,文学上的成就并不能满足他想要成为“精神领袖”的终极理想。而立之年后,雨果常为自己在公共领域不能发挥作用而焦虑不安。事实上,他的政治野心曾一度空前膨胀,渴望跻身于治国安邦的伟人之列。可在其时,一名作家若想成为议员,必需先考上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

    就这样,雨果接连四次向法兰西学士院发起“冲锋”,均以失败了结。第五次冲击时,恰好一个院士离世而空出一个名额,加上有大仲马互助,雨果终究得偿所愿。这时,他的政治野心已人尽皆知,一名亲王夫人理想自己成为法兰西女王时拟定了“内阁名单”,排在第一个的“作战部长兼议会主席”就是雨果。不外,雨果后来的政治之路非常崎岖,他最终实现被选参议院议员的理想时已是74岁高龄,但自从他在1848年仲春革命后转而赞成共和制以后,雨果就为他的信条——自由、平等、博爱——而不断斗争。50年代中期,雨果甚至自愿被充军达19年之久,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拒绝担当专制主义,并在《惩罚集》《小拿破仑》和《一桩谋杀案》等一系列作品中谴责专制、政变和篡位。这位早年的政治痴迷者,最终活成了一代自由斗士。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学问份子》

    巴黎公社期间,身在布鲁塞尔的雨果对公社既同情又不理解。公社失败后,反革命权势放肆屠戮,他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受迫害的公社成员,开放自己的布鲁塞尔室庐作为他们的避难所。在全部参议院议员默不作声之际,雨果以振聋发聩的激情打破了会场的沉寂,再次为“经过长期围攻依然泰然自若”却被取消都城称号的巴黎辩解。尽管他要求给予公社成员完全大赦的主意只获得九位同僚的支撑,其时,图卢兹的共济会仍向他透露表现了共和派的感谢:“对于具有学问和道德的法国来说,你永远是巨大的诗人、充斥勇气的公民、雄辩的思想家、那些最巨大的人道且神圣法则的代言人。”这位年过七旬的自由斗士坚持不懈地要求大赦,直至1880年7月大赦最后获得通过。

    异样让雨果牵记于心的,是被奴役民族的自力成绩——他频频为受到土耳其压迫的塞尔维亚人辩解。在1876年8月29日《致塞尔维亚人民》的演说中,雨果呐喊道:“让那些杀人的帝国灭亡吧!控制那些狂热和独裁的谈吐吧!打坏那些具有威胁性的迷信和教条的枷锁。不要再有战争,不要再有屠戮,不要再有蹂躏,而是要思想自由、商业自由,要博爱。和平难道如此困难吗?除建立欧洲共和国、大陆联邦,没有别的政治选择。”同年9月,雨果再次向民主派的代表大会提出,一定要有共和国的纪念日。在他看来,以下就是可以打坏枷锁和链条的至高执法:“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意识自由;生活方面的自由,面对死亡的解脱;自由的人,自由的灵魂。”

    事实上,1848年革命后的雨果致力于全部自由的事业——大赦、旧事自由、聚会会议自由、市长选举的逐步恢复,建立行业协会的自由、确立世俗和收费的义务教育、离婚自由的恢复……在雨果去世时,在欧洲有哪个国家在自由方面能与法国媲美?在几年的时候里,曾蒙受耻辱、令人扫兴、受人中伤的第三共和国,被置于受到《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以及一个世纪动乱历史激励的自由民族的底子之上。往常,当人们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奚落19世纪的文学政治时,我们依然要感谢像雨果这样的自由斗士所留下的珍贵遗产,正如法国史学名家米歇尔·维诺克的忠告与提醒:“我们依然需要自由准绳来奠定将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细致审阅雨果文学作品的那种独特的制造力,其实与他为争取自由所作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尤其是晚年的一连串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包含《凶年集》(1872)、《九三年》(1874)、《一桩谋杀案》(1877)、《历代传说》(1877/1883)、《精神的四种风向》(1881)、《多尔格玛达》(1882)等,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历史著作、散文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新上演或重演的剧本也大获成功:根据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剧本于1878年在圣马丹门剧院上演;同年,莎拉·贝纳尔再次主演《埃尔纳尼》《吕伊·布拉斯》以及1879年改编的《巴黎圣母院》,1882年《国王取乐》再度上演……全部的作品中都浸润着雨果“以自由为本”的灵魂,以及无处不在的人道主义精神。

    装饰艺术家或中国迷

    许多中国读者在读到《巴黎圣母院》或《悲惨世界》前,都是通过九年级语文教材上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认识了维克多·雨果。雨果在信中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动,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异样难能可贵的是,雨果对中国艺术的高度审美觉知,他在信中将圆明园作为偏偏于理想的东方艺术的至高代表,与偏偏于理想的东方艺术代表——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并将两者视为艺术的两大来源。事实上,在其先前的作品《趣味》中,雨果就曾断言:“此为‘太阳神’,彼为‘中国龙’……这两个世界属于最高的趣味,标记出这最高趣味的两极。这最高趣味的一端有希腊,另一端有中国。”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非常熟稔,2023年法国拍卖行惊现雨果亲笔注释的《道德经》抄本,他在“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旁批注道:“老子早于孟德斯鸠两千年提出治国智慧。”

    这种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乃至痴迷,集中体现在雨果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上。避难暂居在根西岛期间,雨果先后48次购买中国艺术品,为此共花费了3000多法郎。要知道,他给情人朱丽叶买下的公寓,也才花了14000法郎。为了精心打造两人的爱巢,雨果花了近一年的时候,亲身为朱丽叶的“高城瑶池”设计装修,还特意把自己收藏的中国风物件都一股脑地汇入其间,比如花瓶、乌木家具、宫灯、佛像,等等。终究,雨果为朱丽叶打造出一间富有奇怪东方元素的“中国客厅”。面对雨果的这件“中国风”礼物,朱丽叶感觉到她从未体会过的、繁复夹杂陌生的华丽感,她完全被迷倒了,并由衷赞叹道:“这是一首真实的中国诗。”在此,雨果俨然化身为一名装饰艺术家。

    1902年雨果百年诞辰之际,巴黎市政府将位于孚日广场6号的公寓辟为雨果故居博物馆。朱丽叶的“中国客厅”里大部份物件和装饰品,连同雨果在其他住所的一些紧张收藏品,都络绎不绝地被转移到巴黎的雨果故居博物馆,这栋三层建筑的二楼就囊括了令无数中国游客啧啧称奇的“中国客厅”。这间“客厅”的中央吊挂着中式宫灯,上绘仕女图。墙体及天花板布满漆着深深暗绿色的木制嵌板,两幅四尺中堂绘制着《四游记》人物。各类瓶、杯、碗、碟、盘等瓷制摆件,都被巧妙安放在雕刻着兰、竹、梅、凤等图案的橱柜上。最让人惊叹的是,是雨果镶嵌在墙壁上的约莫60个瓷盘所组成的盘子墙,它们有如移山倒海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暗绿色的墙体,贴合其上的洁白瓷盘,如群星般光芒闪烁,这美丽摄人的夜空,大概就是雨果心中所谓理想式的东方艺术极境吧。

    雨果故居博物馆中的“中国客厅”

    纵观历史,东方作家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为数不少,但能达到雨果这般地步的,恐怕非常罕见。从17世纪最先,欧洲曾狂热地风行起“中国风”审美,甚至还制造出一个法语单词——Chinoiserie专门与之匹配。中国风和洛可可艺术连系在一起,组成了其时的东方人对装饰艺术的一种新潮认知。事实上,到19世纪中叶,装饰艺术上的中国风已然退潮,但雨果依然坚守着他的东方情调,甚至还创作了57幅“中国题材画”,其中的38幅木板烙画,密集吊挂在“中国客厅”的墙上。在此,雨果画了各种百般的中国人,有当官的、乘船的、杂耍的、遛狗的、挑担的、做梦的……各种样态,都被雨果以可爱的喜感呈现,这些人物往往是洋葱一般的头、倒八字的眼睛、天真开朗的笑容、神奇莫测的表情……雨果对充斥新颖而纯洁的东方趣味的设想尽在其中。

    1877年的一天,雨果的女仆不小心把他心爱的一只中国花瓶打坏了,75岁高龄的雨果立刻写了《破碎摧毁的花瓶》一诗。诗的起兴可谓惊心动魄:“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被打得破碎摧毁!”这是他“绝无仅有的花瓶”,是“难得一见的奇迹”。联系到中国花瓶是磁器,在法文里“磁器”和“中国”是同音词,雨果明白是在感叹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下的江山破裂,再联想到《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对英法联军暴行毫不包涵的声讨,我们就更能体味到诗篇开首处这个绝妙双关的沉痛与凄凉。

    发布于:上海市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