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痯往吇新闻网
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当前,移风易俗的各项行动正正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从建设文化积分超市到进行戏曲劝俗巡演,从选用公交车作为迎亲婚车到打造村规民约“红黑榜”,一系列扎根乡土、贴近民心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构建起全省移风易俗的立体“坐标系”,让文化理念从抽象的“说教”“倡导”转化为大家可感知、可触摸、可参与的日常生存,也让移风易俗成为更多人的新挑选、点亮更多人的新生存。
同样得益于移风易俗的各项探索与实践,许多传统习俗中被物资标尺歪曲的情感表达得以纠偏偏和重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不断得到重构。就像有些地方的文化积分超市里,人们通过简办婚丧攒下的积分能够兑换种子、树苗等,正在共同打理“文化菜园”“文化苗圃”的合作中,让邻里乡亲成为“田园合伙人”,彼此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有些地方将传统婚宴“流水席”转变为婚俗文化的盛宴、严酷限制分子钱的额度等,让攀比之风得到遏制,也让祝愿祝愿变得更加纯粹;还有正在戏曲劝俗巡演的现场,演员与观众共唱文化新风选段,共鸣的不仅是戏曲的旋律,更是对文化新风的集体神驰。
此外,陈规陋习的打破,文化新风的践行,还为更好地开展乡村治理注入多重动能,有力推动乡村治理从“碎片化”迈向“系统化”,从“单项管控”升级为“多向赋能”。如移风易俗催生的文化积分制、村规民约“红黑榜”等创新机制,将抽象的道德倡导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治理对象,人们正在“挣积分”“上红榜”的过程当中,实现了从乡村治理“旁观者”到“参与者”“监视者”的身份转变。同时,文化新风与法治、德治深度融会,将执法意识、环保理念等现代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村居民的素养,并且能够无效化解因传统习俗引发的各项治理难题,进而有助于正在乡村构建起更加良好的治理生态。
当然,移风易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期间、静态调整和深化拓展的过程。只要正在持续地实践与探索中,文化理念才能不断打破种种壁垒,文化新风才能更好地抵达民气。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倡导者和推动者,“微行动”汇成“巨能量”,齐鲁大地上将展现出一幅更加壮美的现代文化新画卷。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