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痯往吇新闻网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西安报道
陕汽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重卡之一,1988年13辆“延安牌”越野车走出国门,迈出了陕汽国际化门路的第一步。经由36年努力,停止2024年底,陕汽累计出口36万多辆,今年第一季度仍保持了1.4万多辆的出口规模。带着“中国制造”的荣耀,陕汽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添辉煌。
要卖生产品,首先得生产好。5月23日,参加“2025相约丝博会·全国支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的编纂记者们走进陕汽,相识陕汽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的高质量步伐。
当AGV无人运输车沿着磁轨精准运送车架,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安装挡风玻璃,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完成轮胎装配——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超等工场里,传统重卡制造的轰鸣声正被数字化的脉搏重新定义。
在总装联合厂房的数字化指挥中心,电子屏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4.8分钟的生产节奏,单班单线150辆的峰值产能,相当于每秒就有一台重型卡车完成枢纽部件装配。这条贯穿东西的智能产线上,5条分装线与2个集配区构成精密运转的“工业神经网络”,底盘装配A线正在上演令人惊叹的“数字芭蕾”——36台背负举升式AGV机器人沿预设轨迹穿梭,将整车数以千计零部件精准输送,螺栓拧紧机器人将螺栓力矩误差控制在±3%以内,六合一加注机将油液加注量精确到毫升级。
展开剩余 48 %“这是会思考的生产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主任季翔指向正在自动分拣零件的SPS配送系统。36台AGV机器人如同训练有素的“物料管家”,经过视觉识别系统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在驾驶室装配区与发动机分装区之间构建起"零库存"的伶俐物流链。当车架刚被AGV放置到工位时,其配置信息已同步传输至拧紧机、加注机等设备,完成工艺参数的毫秒级响应。
在智能轮胎工作站,工业机器人正演绎着“毫米艺术”。视觉定位系统以0.02毫米精度捕捉安装点位,六轴机械臂以每秒2米的节奏完成轮胎装配,配合自动涂胶检测系统,将传统必要3人作业的工序压缩至无人化操纵。更令人注视的是其“双速智造”本领:通例生产模式下每小时下线15台整车,切换至冲刺模式时产能可跃升至22台/小时,彻底冲破"人海战术"的产能天花板。
当记者追随AGV运输车离开质量门,一场数字化“体检”正在上演。3D视觉系统以0.05毫米精度扫描车身表面,激光雷达对气密性进行纳米级检测,128个传感器同步采集电气系统数据。经过“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每颗螺丝的拧紧曲线都可回溯至详细操纵员,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防火墙。
在最终下线区坐进X6000车的驾驶舱体验,驾驶舱空间宽敞,一改以往认知中重卡驾驶舱空间局促的呆板印象。座椅是气囊减震的,能多向调治,还有通风加热。多功效方向盘、双悬浮屏、智能语音、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配置与一些头部轿车看齐。
“这里每分钟创造的代价,相当于传统工场的3倍。”季翔介绍,这座智能工场,正以“灯塔工场”标准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公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