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痯往吇新闻网

跨艺术深描大运河魅力

  • 2025-05-07 09:01:24
  • 阅读(7362)
  • 评论(9)
  • 电视剧《北上》剧照 资料图片

    小说《北上》 资料图片

    话剧《北上》剧照 资料图片

    【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如何携手】

    由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央视热播,运河人家、青春拼搏与期间嬗变相互交织,受到广泛存眷。此前,同名话剧、音乐剧也正在杭州和北京演出,后续还将陆续正在运河沿线乡村巡演,话剧舞台的立体视觉与音乐剧器乐、声乐的听觉呈现,对运河文化举行多层次表达。由小说《北上》延伸而来的电视剧、话剧和音乐剧作品,具象呈现穿越百年的运河故事,推出以来博得不少喝彩,但也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影视改编中的个性问题再度引发讨论。那么,不同艺术方式对小说的再编码中,哪些问题得以凸显出来?受众与不同艺术类型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因素影响了相关改编?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当年,正在论及历史剧改编时,郭沫若提出“失事求似”的准绳,主张文艺创作要抛弃对历史史实的生硬纪录,提倡艺术化处理,从而更准确地掌控历史进程中蕴含的内正在精神。小说《北上》系列文艺作品,“失事求似”之上内核犹正在,也就是说,那条自古及今、由南而北的大运河不停都正在,运河一直是种种艺术类型改编的聚焦点,流贯古今、融通中西的“运河诗学”或许得以渐渐浮现出来。

    展开剩余 76 %

    运河是诗意设想与现实生活交汇的连接点

    所谓“运河诗学”,其实是“地理诗学”的细分范畴。简而言之,“运河诗学”是指借由不同艺术类型对运河的审美表达,重构运河与人、运河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关系。具体来讲,文艺作品将运河作为空间地理意义上的表意指向,由实感经验、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视角对运河举行有效的审美表达,意象运河与现实运河往返互动,赓续定型为共通的社会记忆和审美资本。

    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运河诗学”建构的一个重要节点。《北上》创作酝酿也大抵同期。2018年底,小说《北上》出版,“一条河道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封面推荐语,是“运河诗学”的精练表达。大量论文、访谈与文艺作品,对运河举行不同视角的关联探讨,观念化、审美化的“运河诗学”渐趋成型。2024年,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话剧、音乐剧、电视剧等不同艺术方式,先后对小说《北上》举行基于各自媒介特质的编码再造,不但深化了“运河诗学”的多方式表达,也让运河成为社会文化的大众审美空间,具象化、艺术化的“运河诗学”脉络得以清晰呈现。

    从自然地理视角来看,这条流淌2500年、纵贯3200公里、跨越35座乡村、沟通五大水系的河道不停都正在,为何申遗成功及小说《北上》出版后再度成为热门呢?实际上,古代文学发端之初,江浙内地诸多作家,经由运河奔走他乡与异国,运河是他们与世界发生关系的重要起点。鲁迅的《故乡》《社戏》《风波》、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作品,都闪现着运河的身影。小说《北上》将运河推向前台,以流动图景深描运河与古代中国的深层关联。历史地理视野中,河道往往深切关联着社会历史变革,黄河云云,运河亦然。运河兴废跟漕粮、漕运乃至国家命运轨迹紧密相关,随着时候的变迁,逐渐沉淀为社会文化资本。运河申遗成功,全方位唤醒读者的运河生活经验与期间记忆。正在这个意义上,小说《北上》恰逢其时,正在社会与个体之间达成“文化公约”,进而激发话剧、音乐剧和电视剧的编码再造。作家、导演、编剧,乃至演员、舞美师等,可以说都是“运河诗学”的认同者、创造者与传播者。正在荧屏影音、舞台视觉与音乐听觉的跨艺术编码阐释中,运河历史记忆被从新打捞,运河赓续成为诗意设想与现实生活交汇的地理连接点。

    改编需要突出艺术类型的本体性

    小说《北上》系列文艺作品的推出,有益于这条人文之河、民族之河、生命之河绵亘不绝地流淌正在百姓心中。电视剧《北上》里,运河边的花街院落一直是核心空间,跑船的谢老大、夏老二直面运河的期间变迁。暗线中,陈睿与老人周一仆穷究运河历史,而几家先人百年前恰巧同船,则与中西汇通暗自咬合。谢望和、夏凤华等四人沿运河北上闯荡,最终回归花街。运河一直是人物举措的背景所正在,也是故事讲述中弗成或缺的一个“主角”。长鱼面、评话、昆曲也都适时呈现,这些物质化、现实感的审美表现与青春故事交汇,既呼应小说《北上》的运河审美营造,赓续让运河意象化、观念化,也借由大众化的电视艺术方式,有效传播了运河的地理意义与文化价值。

    话剧《北上》中,古今与中外故事纵横交织,历史与当下内正在呼应,运河船行与历史演进并列同构,晚清知识份子谢平遥、意大利人小波罗、船老大适时出场,与先人谢望和、孙宴临正在同一个舞台上陆续登场。正在贴合原作和艺术创造的基础上,话剧借由蒙太奇化的时空并置,打破线性时候叙事,以意识流方式展开故事讲述,古今交汇、中西融通中的“运河诗学”赓续强化。音乐剧《北上》则通过对原作故事的深化提纯,凸显音乐剧的本体性,强化声音表达和听觉体验。剧中五人意外交集北上,运河沿岸的柳琴戏、鲁南渔鼓、扬州小调和纤夫号子,汇集成听觉化的运河旋律,快板、童谣、京韵、美声、鼓点、独白,激荡出运河道水与期间变革的深层次接洽。

    概而观之,《北上》电视剧侧重当下运河,音乐剧聚焦1901年时候线,话剧则以贴合原作的古今交织线展开,三种改编表现出各自的艺术甜头,但都正在不同层面回应了小说《北上》所主导的“运河诗学”,也以视听直观方式强化运河文化的审美认知。无论是电视剧改编,还是恭敬原著的话剧呈现,抑或音乐剧的提纯改造,运河主题一直是这些文艺作品的重心。

    影视改编本来就是再陌生化的二度创作,要求把语言文字转换为可视可听的荧屏抽象。改编者基于自身艺术类型的本体性和主体需要,可以举行合理的移植、适当的取舍和创造性转化。区别于语言艺术的运河设想,电视剧、话剧、音乐剧呈现的是物质可感的具象运河,使受众体验更为直观。这些改编,都从各自艺术特质出发,有效转达了“运河诗学”及相关主题,即便与原作有所偏离,也是一种需要性偏离,甚至是创造性偏离。

    小说语言与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的视听语言各有各的特点。影视三维视听带有大众艺术的商业属性,戏剧以剧场立体实感呈现小众面向,古代小说以文字思维呈现出文化属性。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是一种媒介转换,让纸页文字向张力更强的叙事艺术转化。历史地看,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需要途径,被称为“文学驮着电影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云云,《繁花》《人间间》的电视剧改编亦是云云。《北上》的电视剧改编,让更多人正在“视觉的腾飞”中认知、感受与体验运河人文历史,与运河之间建立起更深的情绪接洽。电视剧播出以来,与运河相关的文化旅游和周边产物尤为火热,而此前小说《北上》尽管也有几十万册的贩卖量,但电视剧的播出让更多的人领会到运河的魅力。与电视艺术有所不同,话剧、音乐剧相对小众,不外也正在视听语言改编中,通过剧场的艺术呈现,扩展了运河文化的深度传播。

    共同彰显运河的包容性和流动性

    这条沟通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的运河,正在流动中穿越古今、联通南北。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交会于运河,运河赓续与世界性的远方遥相呼应,彰显出面向世界的包容特质,既涵括了中西、古今、南北,也兼容了浪漫与现实。运河的这个特性正在小说《北上》中被集中呈现和深入发掘。

    小说《北上》系列文艺作品正在跨艺术视域下,赓续张扬和彰显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知识份子谢平遥及船夫同舟北上,相互之间赓续磨合、碰撞,达成精神上的息争,一道奔向共同的目标。意大利人马福德因运河结缘中国女子,两人一起生活多年,对中国的情绪深挚。小船沿运河穿行南北,各地风土人文悉数浮现。电视剧中的陈睿、小说中的谢望和,连续追溯运河历史,既融通古今,又面向世界。而且,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也兼容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这些都是“运河诗学”兼容并包特性的切实呈现。包容之外,流动性可以说是“运河诗学”的另一个特征。小说与电视剧中,运河、船舶与人流频繁来往,马思意与谢望和走入婚姻殿堂,谢望和与夏凤华一起北上打拼,都以各自方式投射出古代生活中人员赓续流动的基本状态。

    小说《北上》系列文艺作品,表明运河的价值已经不再体现正在简单的运输功能,而是正在历史溯源与当下对话之中,成为期间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审美意味。某种意义上,小波罗的运河认知与马福德的身份转换,不但是古代中国变革的见证,还隐含着对世界不同文化包容的内正在号令。古代以来,诸多有见识的中国人,兼容并包,敞开胸怀,放眼世界,赓续“到世界去”,这是《北上》系列文艺作品跨艺术审美建构的重心所正在,也是世界发展进程的基本纪律所正在。小说《北上》系列文艺作品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包容的运河不停都正在奔腾,无形与有形的运河一直指向远方、联通世界。

    (作者:李徽昭,系扬州大学文学院传授)

    公布于:北京市
    3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