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07:23:23
  • 阅读(2222)
  • 评论(45)
  • “论文疑似AI天生率82.54%。”

    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明,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天生”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耗时3年扎基本层、追踪多个实在案例写成的内容。

    近期,东北交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提出,学生的卒业论文除要通过查重、答辩外,还需检测AIGC(AI天生内容)工具使用情况。这意味着,若论文的AI天生率过高,学生可能面临从新修改、二次答辩甚至无法卒业的情况。

    有学生反应,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被检测系统判断为“高AI率”。另有网友将《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名篇输入检测系统,发明AI率超过50%,由此激发"大众对相关检测工具准确性和透明度的疑问。

    AI检测论文是不是会造成“误判”

    谈及近期论文被“误伤”,董晨宇婉言,AI检测工具不应成为判断论文学术性的硬性尺度。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以“论文降AI率”为关键词进行搜刮,发明有不少经验分享帖,另有一些应届卒业生在批评和留言中称,自己为了降低AI率耗费达上百元。

    展开剩余 83 %

    东北交通大学3月12日发布《本科卒业计划(论文)规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划定(试行)》,表示学校将对全部本科卒业计划(论文)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AIGC检测,原则上本科卒业计划(论文)的AIGC检测结果不能超过30%。

    该校应届卒业生刘昱楷(假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的新规对他影响不大,“AI对我来讲首要是启发思路,我不会照搬照抄”。不过,刘昱楷卒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曾被判断AI率较高,“因为这段内容分点、分句较多,我把这部分修改成一些长句进行归纳综合总结,检测情况就好了很多”。

    四川师范大学应届卒业生贾悦(假名)的论文异样被误判为AI天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她总结出一些经验,“使用排比句、押韵的对偶、带冒号的并列句子,容易被判断为AI天生”。

    贾悦并不担心AI率检测,“论文主体内容是我自己撰写的,使用AI更多是为了获取灵感或求证观点,学院老师会协助我们解决被误判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发布文件称,如有学生及引导教师反应论文确切未使用任何AI工具,但“疑似AIGC天生比例”较高,需填写《四川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计划)天生式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说明表》,交学院存档,并由学院研判处置惩罚。

    同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认为,当前AI天生内容检测工具的技能成熟度存疑,若间接用于判断学生学术诚信,可能存在误判风险。他强调,学术本领培养需回归教诲本质,技能检测应作为辅助本领,而非唯一评判尺度。

    张韬略表示,现有工具首要通过文本特征模型比对、概率阈值判断等体式格局识别AI天生内容,但其技能逻辑存在局限性。“AI本身学习的是人类表达,当人类模仿AI写作风格时,双方文本特征会渐渐趋同。”他举例,如果检测系统将工整对仗视为AI特征,可能会把《滕王阁序》等古文误判为AI天生内容。

    “AI率”判断尺度存争议

    2024年秋季学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在为本科生开设《传播学概论》课时,发明了一些异常景象:一些大一学生提交的功课看起来十分专业,与平时教学中学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这会让人怀疑这篇功课可能有AI的影子。”在詹新惠开设的课程中,期末基本以论文形式结课,“文科类课程论文使用AI撰写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2023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引入AI辅助批改系统。詹新惠说,借助系统能够识别出一些可疑内容,但她并不会完整依靠该系统。

    董晨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I检测工具实效性的论文,发明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这些工具的检测结果并不睬想,原因多种多样,但学界已形成广泛共鸣:判断论文是不是由AI天生,不能将检测工具作为唯一尺度。

    董晨宇反对为降低AI率而刻意修改文章的表述。他说,检测工具常以说话是不是工整、句式是不是僵化作为判断依据,而论文写作本身就要求句式严谨,这致使检测工具容易出现误判,“但评价论文并不能单看形式,内容的创新才是关键”。同时AI模型在不断进化,其天生的文本愈来愈靠近人类写作水平,使得检测工具难以准确辨别。

    “检测工具的训练样本可能无法跟上AI进化的速率,不同AI模型的输出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些都造成检测结果具有不靠得住性。”董晨宇表示,OpenAI在2023年因难以准确检测AI天生内容而暂停相关检测工具服务,而国内一些商业公司仍在开辟相关检测工具。

    一些高校正学生使用AI工具持审慎态度。

    2024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发布《关于加强2024年卒业论文(计划)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经管的关照》,划定学生须明确表露是不是使用天生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须胪陈使用体式格局、细节,包含模型/软件/工具称号、版本及使用时间。

    2024年12月,《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卒业论文(计划)中使用AI工具的划定(试行)》发布,允许学生在征得引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在文献检索与整理、二次创作图表类型引荐与辅助制图、参考文献花样整理等方面使用AI工具。

    对于部分高校设定AI率阈值的做法,詹新惠的疑问是:“怎样界定‘AI率’?若学生借鉴AI思路后自行改写,是不是应计入‘AI率’?”她表示,文献综述、框架结构、观点提炼均可能触及AI,无法简单划定“可用”与“禁用”,“是不是要采取AI提出的观点,取决于使用者的判断,这本身就是学术本领的体现”。

    学术研究怎样驾驭AI“双刃剑”

    “有检测平台一边收费检测AI率,一边兜销‘降AI率’服务。”董晨宇认为,当前检测AI率的做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为学术不端行为远不止让AI写论文这么简单。

    张韬略表示,同济大学目前并未出台检测论文AI率的相关划定,学校在订定相关政策时应持审慎态度。一方面,AIGC检测技能尚处于不稳定且快速迭代的阶段,不宜以其结论作为判断学生学术诚信的依据;另外一方面,与查重系统相比,AIGC检测缺乏明确且稳定的比对底子,容易致使误判。

    他建议,在技能成熟之前,高校应幸免将AIGC检测作为逼迫性卒业环节,而应更多存眷怎样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将其融入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与AI建立协同的智慧生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本领。

    张韬略在法学课程中取消了期末论文功课,改为现场开卷考试,要修业生脱离电子设备完成作答。他认为,法学教诲仍应强化底子本领培养,“扎实掌握专业学问才能评价AI天生内容正确与否,这是人机共存期间的核心竞争力”。

    詹新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培养其逻辑思维本领,“如果学生上交的课程论文缺乏个人思索,无论是不是使用AI,都可能拿不到高分;如果借鉴AI后产生了自己的思索,也有可能获得高分”。

    “堵不如疏。”詹新惠说,“中国传媒大学勉励学生探索AI运用,关键在于建立使用规范。”她建议借鉴国际期刊经验,允许学生合理使用AI辅助文献整理、数据处置惩罚。对于间接天生核心内容的情况,要明确标注工具及使用范围,对于具体问题具体阐明。

    董晨宇明确反对学生用AI间接撰写论文,“这违背学术规范”。他认为,应该认识到AI在学术研究中的辅助作用,教会学生合理使用AI,如使用AI搜刮工具和专业文献阅读工具,帮助检索相关研究、提炼论文核心内容等。同时要让学生清楚AI的局限性,幸免过度神化技能。他建议高校将审核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存眷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阅读、思索以及与AI深层次互动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索和协同思维本领。

    发布于:上海市
    3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