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21:27:04
  • 阅读(7620)
  • 评论(20)
  • 5月11日,黄仁勋在米尔肯研讨所会议上谈及当下的劳动力市场:

    你得到事情不是由于AI,而是由于那些利用AI的人。

    这句话乍听起来异常有道理,但稍微揣摩一下……这味儿怎样那末认识?

    是不是很像那句过期的毒鸡汤:你之所以穷,是由于你不够积极!

    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在点评芸芸众生时,总带着那末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勤劳与富足其实不存在因果关系;异样,会不会利用AI对象,也与你是不是被取代没有必然接洽。

    ……

    近来,微软方才交出亮眼的财报:上季度净利润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但是,即便赚再多钱,那也是属于这家企业的辉煌。

    当营销团队利用AI广告俭省了70%的时间,GitHubCopilo已经接受了30%的代码编写时……

    作为螺丝钉的员工,不仅没有资格分享荣耀,还得面临被踢出局的风险:微软宣告裁员6000人,占全球员工的3%。

    展开盈余 92 %

    裁员来由写得无懈可击:通过淘汰管理者精简层级,提拔构造急迅性。

    但实际上,被裁员工中软件工程师占比高达40%,被优化的大多是“技工”而非管理层。

    另一大重灾区是销售团队。

    微软不仅要求销售司理必需掌握ResearchCopilot和OperationsCopilot两大对象,而且每位客户将只保留唯一联结人。

    也就是说,曾5人小团队的事情,现在只必要1个人配合AI对象,就可以完成。

    既然云云,我干吗要养5个人呢?

    雷同的情况,不单单涌现在微软。

    比如3月18日,亚马逊宣告设计在2025年上半年裁撤1.4万个岗位,给出的来由与微软大同小异:

    公司构造中存在不必要的层级。

    什么叫不必要的层级?普通点就是多余的人力资本。

    去年至今,整个硅谷已经裁员超过40万。

    2024年8月,英特尔宣告全球裁员1.5万人;年底,谷歌被爆出3万销售职员将被AI取代;2025年4月,特斯拉宣告全球裁员1.4万人;英特尔被爆出将裁员2.2万人……

    作为全球科技精英最大的聚集地,你觉得被裁员的这数十万人都不会利用AI对象吗?

    尤其是作为ChatGPT金主的微软,它旗下的员工有大概不会利用自家公司出品的AI百口桶吗?

    他们肯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更精通。

    但就算你会用,一样要被裁。

    "我培训了3年的AI助手,最终取代了我的岗位。"

    “优化构造结构”之类的话术,看看就好;最实在的原因只要一个,企业不必要那末多人了。

    是不是能留上去的标准,历来都不是你会不会利用新的对象,而是谁更符合新期间对“良好”的定义。

    当然,若是你不会用新对象,或许连被评估的资格都没有。

    说白了,就是要内卷,大多数人只要这条路可走。

    由于在新期间,大多数人都是多余的。

    乃至包含始作俑者。

    01赢家通吃

    这几年,我们总说AI是将来最大的财富增量。

    但实际上,除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和成千上万利用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

    至少到目前为止,除广告领域,并没有涌现波动红利的AI+业务。

    换句话说,AI并没有像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打开大众消费市场,依旧只是多数人手中的高科技,而非普惠大众的技能。

    它目前体现出的最大价值,依旧停顿在为企业“降本增效”这个词上。

    更多的,是进步服从、淘汰支出,而并没有制造什么增量财富。

    换个角度看。

    天生式AI除让各行各业更加内卷,加重了人与企业之间的不屈等外……它事实制造了什么价值?

    更关键的是,当“降本增效”这阵风浪席卷全球时,被捐躯的不单单是大量的平凡人。

    如微软、亚马逊这类巨子,在降本增效后,实实在在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底本还能捡捡巨子残羹馂余的中小企业,还凭什么有资格竞争呢?

    即便后者也拼命降本增效,也不太大概办到。

    简而言之,就是赢家通吃的局面,将越来越普遍。

    这类局面,可以说是人主动造成的,也能够说是新旧期间交替的必然阶段。

    ……

    2077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租车公司全权交给AI运行管理后,大量员工被算法开除。成本被压缩得越来越低,利润率越来越高。

    高层们赚的越来越多,乐得不行。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员工裁无可裁后,AI以为:阻碍公司发展的末了阻碍,只剩下作为高层的那些蛀虫。

    他们私欲太重。

    因而,AI私行把BOSS给开除……革命者最终革到了本身。

    这有些雷同于奥创的做法,看起来挺没道理的。

    BOSS为何要办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赚钱。

    为何要引入AI搞降本增效?自然是为了赚更多钱。

    你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违反了AI的任务逻辑。

    所以降本增效大裁员,最终把本身也裁了……

    这并非是单纯的科幻情节,在现实中,其实已经初现眉目,而且异常普遍。

    你我身旁,肯定有雷同的事情。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们,岂论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言论走、给员工夸大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员。

    留下的员工认识AI对象,尤其是免费的那种,进步本身的事情服从。

    这算是对照low的做法,但很普遍。

    在内卷的大环境中,AI的涌现,确实可以替代部份平凡员工,对迫切想要降低成本的企业而言,是毫无疑问的利好。

    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这未尝不是一剂毒药。

    由于在现实中,若是企业的重心变成降本增效,那是由于其本身就在走下坡路。

    严酷来说,降本增效的重心在增效上,即利用新技能、新对象进步企业全体的临盆服从。

    但对正在走下坡路、靠降本增效的保命的企业而言,它们引入AI对象的目的是什么?

    首要是降本。

    至于增效,增的是单个员工的事情服从,而不是公司全体的服从。

    但这能有多大意义?

    来源:网络

    一味地进步盈余价值率,搞出来一堆毫无价值的低价品,就可以保住市场?

    一年到头,公司老板在年会上眉飞色舞地吹捧,虽然咱们收入降了,但利润率上升了20%,将来可期啊。

    等因而在强行续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会更低。

    这就是微软等科技巨子的降本增效,与大多数人所在的中小企业实行的降本增效,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分。

    前者主动制造对象、利用对象、实现扩张;后者被动顺应期间,借用对象、强行续命。

    也就是说,新期间真正的受害者,似乎只要多数几家走在前沿的科技巨子。

    02从未转变

    1811年3月,英国本土。

    随着自动化纺织机的普及,工厂主们不再必要技能娴熟的工人,更倾向于雇佣低价的无技能劳动力操作机器,俭省成本。

    大量手工人是以失业,贫富差异进一步扩大。

    在伦敦、曼彻斯特等率先工业化的乡村,穷人生活急剧恶化,平均预期寿命收缩了10年,唯一40岁。

    为了生存,他们愤怒地集结在一路,砸毁机器和作坊。这股动乱,短短两年便伸张至英格兰全境。史称“卢德运动”。

    在与政府匹敌的过程当中,卢德党人大量入狱,或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历史上,雷同的故现实在太多,每次科技进步都会疾速淘汰一批人。

    而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后,才能显现。

    对此,哈佛经济学传授劳伦斯·卡茨这样表明:

    只要教育程度超过科技进步对职业的需求,将更多人训练成高技能人材,他们才有事情可做,从而使劳工阶级变得富足。

    很多人凭据这个理论,觉得是由于期间进步,大量工人没有学会利用新对象,所以被期间淘汰。

    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其实不符合现实。

    原因与现在的AI大同小异。

    在工厂里,除少少工种,绝大多数岗位必要利用的对象,基础就不难掌握。

    是大多数人蠢到无可救药,学不会怎样按机器的开关吗?

    当然不是。

    原先工厂有100个工人,但现在只必要5个人利用机器。

    就算这100个人全都会用机器,也只必要5个人。

    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你会不会利用新对象,而是我只必要5个人。

    而在AI期间,我连5个人都不必要了,只必要1个人。

    前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让绝大部份手工临盆实现了流水化临盆。

    而往常AI带来的,是决议自动化。

    比如,工厂中对管道举行检修的前置作业是关停阀门,调度员每天都必要凭据详细情况举行调整,产生新的事情顺序并安排给工人去实施。

    这样的日常流程中,调度员们虽然会尽力依照规程订定每天的任务,但不可幸免会犯错且服从异常无限。

    而这类“重复的、蕴藏可挖掘”的模式,若是交给AI,就可以通过历史数据高效自动化流程,使得准确率大幅提拔,调度员的事情内容,也从订定任务变成考核任务,包袱大幅降低。

    订定任务和考核任务,哪一个更简朴?

    原先必要5个人去订定任务,现在最多只必要1个人去考核。

    而这类模式,大几率是将来大部份工业的发展偏向。

    乃至还能再度退化。

    所以,在临盆力大幅跃进的同时,盈余绝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事实是什么?

    抚心自问,有多少人敢说,本身的工尴尬刁难社会是有真正意义的?

    而在将来,“有意义”的事情,必然会越来越稀缺。

    大部份人存在的价值,大概只剩下保持古代商业循环的完整性。

    奶头乐还将延续。

    03大退化

    这是智慧的期间,也是愚蠢的期间。

    80年月,曾有学者预言,以为到2020年,由于能通过互联网轻易得到团体智慧,人类的大脑将不会保存信息,而是把大部份精神用于分销娱乐、交际,与获取知识、深度交换的道路背道而驰。

    这则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据《心理学前沿》近来的一项研讨:1939年-2022年,青年人的平均智商从139降至102,平均每一年下落0.2。

    2000-2021年,人类注意力能保持的平均时间,从12秒淘汰到了不足8秒。

    比金鱼强1秒。

    环视四面,此时此刻的地铁车箱里,“抖音一天,人间一年”的时间黑洞事件,正实实在在地产生着。

    大多数人打开任何app,只要在8秒内没有被吸引,无聊感就会刹时来袭,拇指下意识上划,果断加入。

    尤其是00后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挪动互联网原住民,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以便顺应90%都由大数据推送的碎片化信息,以及一秒都不乐意多等的立即反馈。

    这事实是退化还是退化,有待商榷。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类趋向,将来将越来越明显。

    现在种种网购和短视频平台,基础都做到了精准推送,这是大数据凭据我们跟零碎的互动模式,来学习我们的喜好。

    其劣势在于,低成本地为每个人提供了“私人定制”。

    在没有AI的期间,这是不可设想的。

    被大数据“监视”的感受,我们已经体验了好些年了。

    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进一步发展,全部人的专业生活将更加雄厚,看到的、听到的也更加符合本身的情意。

    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型媒体越来越难做,互联网内容更加碎片化、去中央化,从而进入Web3.0期间,我们可以简朴将之看作退化版抖音。

    发布于:广东省
    5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