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2 12:23:24
  • 阅读(8929)
  • 评论(6)
  • 数字赋能规范涉企检查。5月22日,司法部公布第三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

    澎湃新闻注重到,前述案例从多个角度体现行政执法监督对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指导、协调、监督作用。个中,各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减负与执法增效“双赢”,赋能规范涉企检查。

    好比,浙江某市司法局运用人工智能为监督“检查扰企”提供助力。案情显示,2024年9月,通过分析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线索,某市司法局发现,2024年1月1日至3月30日期间,该市某酒店受到多个行政执法部门的屡次检查,可能涉及“检查扰企”成绩。

    为全面掌握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开展检查的情况,从整体上对“检查扰企”成绩实施有效监督,市司法局团结技术公司研发“AI行政执法智能回访应用”,以间接听取企业意见的方式网络分析成绩线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检查扰企”成绩实施精准监督。

    市司法局运用该智能应用从全市重点产业中,自动筛选出90日内接受行政检查4次以上的企业,依照设置的程序和时段自动实现电话回访。AI回访围绕“接受的行政检查数量”“检查是否规范”等成绩向该酒店职员了解情况,通过智能说话模型,自动网络识别分析反馈内容,梳理出区公安分局、卫健局存在的检查频次高以及以办事走访为名实实施政检查等成绩。AI将分析得到的反馈情况同省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的检查记录进行智能比对,判断相关成绩是否能够作为启动行政执法监督的线索。

    展开剩余 60 %

    经核实,“检查扰企”成绩确实存在,市司法局将线索移送至该区司法局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区公安分局、卫健局依照区司法局的监督预警和提醒,主动开展自查整改。

    “立异监督手段和方式,是提高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质效的重要举措。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行政执法监督领域,对有效解决行政执法监督发现成绩不够及时精准、监督职员力量不足、监督路子手段少等难题具有典型意义。”司法部在论述案例典型意义时指出,本案中,市司法局利用AI回访,从谋划主体中精准获取监督线索,及时向行政执法部门预警和提醒,推动成绩整改,形成监督闭环。同时,通过深切分析研判行政检查场景,量身定制并静态更新应用的回访成绩库,不断提高成绩线索发现的精准性,以较低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实现了对行政检查举动的高效监督。

    另一起案件系“扫码入企”监督行政检查案。案情显示,2023年9月,江苏某市企业反映当地行政执法部门存外行政检查不规范、检查频次过高的成绩,一年里行政执法部门上门154次,涉及检查97次,平均不到4天一次,严重影响企业生产谋划。针对上述成绩,市司法局依法开展行政执法监督。

    经核实,企业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而且涉企行政检查频次过高、检查不规范的现象并非个例。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举动,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一般生产谋划的不利影响,市司法局牵头开辟建设了全市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同时明确入企检查的报备程序,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大概同一行政执法部门的分歧机构在邻近时间段内到同一家企业进行检查的,平台会自动提醒开展团结检查。检查完成后,企业可以进行评价大概提出意见建议。对审批超期、检查超期、应归并而未归并检查、检查频次过高等情形,平台能够自动预警提醒。平台功能上线以来,涉企检查频次较今年大幅下降。

    “近年来,一些地区、部门的行政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性大,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短时间内扎堆检查等现象,成为影响企业一般生产谋划的突出成绩。”司法部在论述案例典型意义时指出,江苏某市自主探索、开辟上线运行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明确“线上审批备案、扫码入企检查”等程序要求,从事前降频、事中监管、过后评价三方面,对涉企行政检查开展即时的全过程监督,畅通企业评议渠道,对有效破解重复检查、多头多层检查等难题具有典型意义。

    公布于:上海市
    4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