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3 14:18:37
  • 阅读(9387)
  • 评论(6)
  • 民众网记者 李文静 青岛报道

    闲逛期近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新村的三泉河畔,明清古驿道青砖错落,双泉亭旁石刻的诗词与潺潺流水相和成韵。正在这里,有一群“白天荷锄劳作,夜晚执笔抒怀”的农民诗人,他们以红叶诗社为阵地,用诗词歌赋滋养乡风,以书画笔墨浸润民气,绘就了一幅“诗画田园、文明乡里”的动人画卷。

    2015年,9位酷爱诗词的农民怀揣着对乡土文化的深情,一同成立了全市首个农村文学组织“红叶诗社”。十年间,社员已发展到80余人,既有耄耋老者,又有风华青年,他们以诗为媒,叙述着"稻花香气扑鼻里说熟年"的农家欢乐,咏唱着"乡村振兴展新颜"的时代赞歌。诗韵流淌间,叫醒着厚重历史传承上去的文化基因。

    年过八旬的社员于福芝,虽仅有初中文化,却正在诗社的熏陶下,走进即墨老年大学诗词班潜心学习。短短几年,她的作品屡获殊荣,先后获得山东诗词学会“探花奖”、“墨河韵语”诗词大赛一等奖等声誉,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

    作为诗社创始人之一的毛庆文,30年间累计创作了2500多首诗词,其中出版的个人诗集和各类著名报刊杂志发表的有800多首。问及为什么写诗,他笑言:“我上学就喜欢国学和写作,后来干过很多职业,经历加深了,视野宽阔了,就想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用诗词的形式记录和表达出来,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嘛。”

    睁开盈余 61 %

    翻阅诗社的诗集,字字句句满含对乡村发展变化的喜悦,农民勤奋大胆的歌颂,还有对崇德向善、孝亲爱老等传统美德的赞扬。“诗社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村民到场进来,共同挖掘诗词书画这座‘宝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滋养也正寂静改变着村庄的气质。正在“诗词广场”“家风长廊”等“文明教科书”润物无声中,村里打牌的少了,念书的多了,辩论的少了,互助的多了,处处可见的"诗词上墙、书画入户"景观,焕发出新时代乡风文明新气象。

    诗社不但是村民的“精神乐园”,更成为孩子们的“美育课堂”。走进诗社,李云松正带着10多个孩子临摹《颜勤礼碑》。“横竖撇捺、提按顿挫,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和手眼脑的协分配合,连最坐不住的孩子,提起毛笔也能安静上去。”这位73岁的“文化旗手”,开设暑期书画公益课堂已有8个岁首,惠及附近村庄百余学子,乃至城里的孩子也慕名来访学习。愈来愈多的少年走进诗社,执笔写诗,泼墨作画,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壮成长。

    村民孙大姐笑着说:“不但孩子喜欢跟着李爷爷学书画,我们逢年过节或者有什么喜事,也不兴大操大办了,都请白叟家写几副春联、贺辞来庆贺,从来也没收过钱。”别的,诗社同样成立了"教育助学中心",不但为学子提供免费学习的平台,社员还共同出资,为村庄每年的“三好学生”,每人奖励200元,崇文尚德、薪火相传之风蔚然成荫。

    正在据明代“经魁坊”原址复建的东旨门前,村书记毛德忠介绍着村庄的发展计划:诗社将团结学校打造“银发学堂”“少大年夜校”,并依托“桃源稻乡”示范区开辟诗词研学路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夜幕降临,红叶诗社灯火透明,社员们正正在创作"移风易俗"主题诗词——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笔墨,即将化作村口宣传栏上的文明公约。"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诗行。"当诗词歌赋走进田间地头,当笔墨丹青融入寻常生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浑厚民风的涵养便有了深厚的土壤,同样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最生动的写照。

    据悉,比年来村庄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等声誉称呼,红叶诗社被授予“齐鲁诗教先进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等称呼。

    公布于:山东省
    45  收藏